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

2023-03-27   来源: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1

  带着对敦煌莫高窟艺术文化的怀念与眷恋,在外部寒冷而内心流动着暖意的冬日下午,读完了敦煌千年文化的守护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院长的这部回忆性自传。

  不忘初心,守一不移。樊锦诗对于自我人生的回忆既是学者的小我人生价值的实践历程,又伴随,见证着当代历史进程中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我社会价值的探索路途。瀚海驼铃,琼宇梵音,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变迁烟尘中,无数生命心灵曾踏足伫立在敦煌这片心灵的净土上,书写下了生命的史诗色彩。前秦有乐僔开窟造像,历代的禅修僧众络绎来此,当地统治阶层贵宦士绅,平民信众礼佛供养,众多无名画家艺人执笔丹青创作了朝代缤纷,精湛瑰丽的壁画作品。经历战火和劫掠的跌宕命运后,近代历史中的莫高窟从辉煌走向寂寥与衰颓的疮痍,一群心怀热忱与向往的知识分子,常书鸿,段文杰等画家,历史学者筚路蓝缕,扎根大漠,开始了研究,守护与传播古老敦煌文化的漫长历程。他们身上有质朴,专注,纯粹而执着的莫高学人奉献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局限的外部环境动摇不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探求景仰的赤忱,复杂漫长的研究过程磨减不了他们的静笃。他们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心无旁骛的知识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矢志不渝的高远人格坚守深深打动感染着我。

  樊锦诗写到敦煌夜晚九层楼上寂静的铃声与日月同辉的旷远星空,她日复一日的进洞调查,习惯了每天进洞窟,洞窟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进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禅定菩萨脸上漾开的神秘柔和的笑容虽光线一起融进安静的内心。洞窟前的白杨树叶春生秋落,一草一木,早已不仅只是外部自然风物,而是赋予了文化的静穆与灵动,感染呼应着莫高窟人的生命脉动。敦煌藏经洞文物多流散于世界众多收藏机构,给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来了长期的困难。改革开放后,众多学者辗转多国考察写卷资料,在别国图书馆,他们勤谨惜时,争分夺秒的抄写资料,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图书馆从日出开馆坐到日落闭馆,正是他们义不容辞,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坚守,为国内敦煌学研究带来点滴进展。最初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壁画的面壁临摹也具有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洞窟光线暗,研究人员就借镜子的反光效果进洞工作,临摹并非简单的依样画葫芦,而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作,通过反复的描线,练笔力,走进画工的心境、笔触与运笔的妙意,感受到壁画背后深厚艺术文化跃动的神髓。基础十年的临摹体会学习是艰苦而单调的修行一般的过程,但莫高窟的众人心怀博大浩渺的精神世界,又能持之以恒的踏实于当下,他们都流露着远离世俗浮躁,气定忘我的娴静气质。这是文化的滋养,也是自我不断在时空中磨砺,升华的精神气象呈现。

  做一个莫高窟的守护者是艰苦卓绝,又是乐在其中的。唯有精神淡泊,赤忱湛然的灵魂能长久将外部的考验与内心的仰望追寻,契合如一。曾经来到敦煌瞻仰壁画艺术的画家张大千的师傅逸林法师给他取名“大千”意为:世界无量无边,宏广微深千差万别。要胸列万物,观广探微。将己之大千世界,融入世之大千世界,再将世之大千世界,返回己之大千世界。在千佛洞菩萨沉静会晤的笑意里,苦和乐一样,在走向因果巡回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生命的片段,成全构成了大千世界。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面向婆娑世界,什么是生而为人至真至善、至恒至美的价值所在?每个平凡而又不凡的莫高窟学者用他们朴实而潜心创造发现的人生图景,无言诠释。

  他们的精神,让我持续思考何为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自己内心热爱,坚守的价值执着不懈的实践与追随,才能镌刻一个人的价值,拓展我们存在的尊严与美感气蕴,带给灵魂超拔于此身此时此地的深厚高远。

  莫高窟众多壁画中有一幅《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其中的涅盘殉道精神与九死不悔的信念追求,带给我们超越小我,走向无限的震撼与感动。古今长河中,无数艺术家知识分子都是这样虔心探寻,精诚向道。“真者不虚,如者不变。”敦煌莫高窟的文化精神,不应止于古迹文物的了解瞻仰,更需要长久浸润走进每一位朝圣者的心底,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2

  一年前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如今抚卷深思,书中勾勒出的那一幅敦煌画卷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

  这本书的口述者樊锦诗樊奶奶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门人,在莫高窟工作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樊奶奶在书中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及莫高窟的那一段峥嵘岁月。从她自己出生开始,樊奶奶向我们娓娓述说自己、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信息量极大。

  我非常钦佩书中樊奶奶及研究院同仁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保护敦煌的行为。当时一队红卫兵来到莫高窟,“整个所一下子非常紧张”,樊奶奶和敦煌的其他领导严阵以待、前去周旋。所幸他们只是来参观。我能想象出一介女流的樊奶奶张开双臂挡在红卫兵们面前大声交涉的情形,这也让我想到拉贝和祁发宝团长。拉贝挡在日军面前,是为了捍卫人权和生命;祁团长挡在印军面前是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樊奶奶挡在红卫兵面前,是为了捍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宝贵遗产,我以为这三者都是可敬的。

  当然,我更钦佩樊奶奶能够一辈子坚守着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如果说常书鸿院长是发掘了莫高窟,段文杰院长是守护莫高窟,那么樊锦诗奶奶这个院长就是发扬了莫高窟。她建立了球幕影院和一比一复制展厅,让莫高窟文化更亲民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樊奶奶身上这种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却少有能坚持的时候,比如练习吹长笛,也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樊奶奶曾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就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敬佩于樊奶奶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坚持。想到自己,我也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像樊奶奶那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人。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3

  樊锦诗先生也说过,人的一生本来就很短,所以能做的事情很少。

  她把一生都奉献了敦煌莫高窟事业,这是在敦煌这些年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樊锦诗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境优渥,她受父亲影响深远,为人谦和大气,谨言慎行。她做学问科学严谨,敢于做学问的冷板凳。

  樊锦诗是敦煌莫高窟发掘保护初期由北大派去的学生,也是当时莫高窟考古发掘的高级人才,高校留在那里的学生是很少有的她的出身奠定了以后的管理地位。

  她和丈夫彭金章先生是北大的同班同学,在毕业前夕开始谈恋爱,在工作后又结了婚。樊锦诗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合计家庭的和睦曾经一度想放弃在莫高窟工作,去武汉找彭金章先生和家人团聚,可是她是莫高窟保护的稀有人才,最终经过官方的挽留和自己内心不断勇气的敦煌情怀留在了莫高窟坚守,而后,自己的丈夫做出了事业的牺牲。彭金章从武汉大学放弃的创办的考古系来到莫高窟和妻子一起团聚。

  在全家未团聚前,彭金章先生把大儿子放到自己的老家到了上学的年纪接到武汉,小儿子由自己一直养大后来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期间樊锦诗觉得亏欠这个家庭很多很多,多亏有了老彭的默默付出,才成全了这个家和樊锦诗的事业。

  彭金章来到莫高窟对于北窟区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算没有埋没老彭的价值。老彭对做的考古发掘事业也感到很高兴。

  由于没有家庭全方位的呵护,他们的儿子没有能上大学像樊锦诗夫妇那样接受很深的教育,这可能也是他们的一大遗憾吧。

  纵观她的八十多年,小时有上学天资加之受到的良好教育和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大学,早期的生活还是没那么苦的。但自从进入敦煌工作开始自己的家庭事业都面临严峻挑战,父亲在文革时期含冤而死,兄弟几个失业没收入,自己远在甘肃距离老家上海很远,每月只能靠寄钱接济家庭。自己的丈夫远在武汉,双方都是单位要挽留的人才,迁调工作十分不易,自己生第一个孩子在甘肃无法请假,生第二个孩子在武汉只呆了半年。两孩子小时候送到老家或给亲人抚养,实在不行在武汉的宿舍里由丈夫看大了点,最终丈夫调到了敦煌。在2017年丈夫由于胰腺癌在半年内去世了。然而自己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为敦煌继续奉献。

  看完这本书感慨良多,故作此总结。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

https://m.cqwcsy.com/duhougan/226020/

分享

热门关注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1000字集合3篇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8篇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通用17篇)

读后感

关于平易近人读后感2000字【六篇】

读后感

《狼》的读后感4篇

读后感

文城读后感500字【3篇】

读后感

论党的自我革命读后感300字左右【四篇】

读后感

演讲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读后感

小意达的花儿读后感想6篇

读后感

红色图书读后感50~100字【三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