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2019-12-17   来源:读后感

  导语:《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第一篇】:《我的祖国多辽阔》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型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感到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刚拿到教材时,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细看时觉得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儿童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个文字资料框、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及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教材体现了一种“引领”的功能,既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近又远,因为毕竟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一直力求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地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一直努力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建自主、互动、积极、向上的综合活动课。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第二篇】:拥有好心情教学反思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引发真情实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针对书上的案例,让学生为来当当医生,为李萌解除烦恼开个“药方”,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心理调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消除烦恼和给别人带去快乐的行为习惯。

  《拥有好心情》是孩子们和我非常喜欢的一节课,通过真正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体验到了新教材给我带来的欢乐,它不仅让我转变观念,而且品德与生活与心理辅导进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内容上的魅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变烦恼为快乐,拥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放飞心情。课堂来源于前期大量的调查,使我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说真话,达到对孩子生活有真正帮助的效果。我认为这堂课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生活的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分享的快乐》教学反思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3课《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8组,每组5人,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1、灵活处理教材。

  《分享的快乐》这课教科书上有三幅图,一是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的场面,二是春游时,一名同学没带水,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是上课同桌没有带彩笔,我应该怎么做?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活动内容。通过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活动的快乐,取得第一的小队队员因为集体的荣誉快乐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快乐、感受快乐。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快乐的事情,目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当自己快乐时,总是想尽快地与别人分享。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2、回归生活,突出课堂的经验性。

  本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节课由拔河比赛中作为基石将学生引到快乐,体验分享的快乐上来。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一些记忆深刻的快乐的事,仍然围绕着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这些事,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在快乐的时候总是想尽快地让别人知道,而那时,听你倾诉的人也会跟随你的心情也很快乐。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很寂寞,通常都是自己玩玩具、看书等等,但今天,他们和同学们一同活动,也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同玩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这就是分享,原来分享也很快乐,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3、主动参与,大胆活动,体验快乐。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拔河比赛,让他们在其中体会快乐;得到奖品的同学在品尝橘子时分给小组同学,分享快乐;互相欣赏自己喜爱的物品,感受分享的快乐。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应留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主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物品与他人交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交流的快乐,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分享与共享,是一种增值的快乐。学生通过活动,不仅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与人分享,更主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快乐,只有快乐,他们才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整节课,都是全班同学在共同活动,并且使他们自己在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4、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评价,以鼓励的发展性评价为主。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教师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和肯定,强化了其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他们明确了努力方向,这样,评价对学生就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

  比如本节课同学们的拔河比赛之后,对于获胜组我们给予祝贺,但没有获胜的同学会很遗憾,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快乐情绪,这时,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只要你们努力,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并告诉他们要有能承担挫折的勇气,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样才会成功。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快乐的事,这样,其他的孩子们就又会回到快乐中去。孩子在说快乐的事情时,当他们说到自己或集体的到某种荣誉时,我都会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体会到大家与他们一同分享快乐的感觉,自己也很快乐,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的评价,恰当的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为人的道理。

  在整个活动中,我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性、活动性、生活化,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第四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第五篇】:小学五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人教版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https://m.cqwcsy.com/duhougan/39187/

分享

热门关注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1000字集合3篇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8篇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通用17篇)

读后感

关于平易近人读后感2000字【六篇】

读后感

《狼》的读后感4篇

读后感

文城读后感500字【3篇】

读后感

论党的自我革命读后感300字左右【四篇】

读后感

演讲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读后感

小意达的花儿读后感想6篇

读后感

红色图书读后感50~100字【三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