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

2019-12-17   来源:读后感

  导语: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第一篇】: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读完《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这本书从开天辟地到各种自然现象,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百家学子,从社会历史到礼乐文化,都在有限的篇幅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诵读》,我穿越时空参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创造的令世人称赞的奇迹,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风雨侵袭中依然坚定地向前奔跑。读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读了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我知道了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争先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

  读了这本书,我不能不惊叹我们的祖先不仅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不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而且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文化。它从战国的硝烟迷雾中诞生,曾一度肩担抵御外族守护关内的历史重任。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它为了责任而不断剥蚀自己的青春。如今,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以微微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第二篇】: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教师,我深切的热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习主席提出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我更是特别激动。近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非常多,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在各种声音中,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热烈地争论无疑表明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不管怎样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生长于中华大地,当然也是最适合中华民族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同时,我们也在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冲击之下有些无所适从。我们的文化也同样经受着极大的考验。仔细思考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失去了本应有的淳朴善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侠肝义胆”都不知去向了,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都需要讨论了。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传统美德的弱化。我们成年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已经陷入迷茫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从孩子开始,要建立民族自信就得从孩子们开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有远见的学校。我们学校很早就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尝试,而且在实践中证明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开展的“晨读、午诵、暮写”系列活动,把优秀古诗文引进校园。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体会出汉语的独特魅力。老师们利用传统节日引领同学了解民俗,教孩子孝顺父母,学会感恩。传统运动项目“六艺”之一的射箭,也被引进了校园,孩子们在练习中越来越胆大心细,沉稳干练。书画室里,老师带孩子学习传统书法绘画技艺,翰墨飘香;古筝教室中,老师和孩子们领略古筝琴韵,雅乐绕梁……孩子们沉浸在各种特色活动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培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也因此涌现了不少小小书画家,小小艺术家。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上一直在的探索。我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周两节的特长活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把练字、诵读相结合,再结合实际做相应的讲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变,对老师家长有了应有的尊重,对同学也有了宽容友爱,言行举止不再放诞不羁。家长们反应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感觉班级管理也比以前轻松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孩子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尝试用经典故事来代替讲道理,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时我时常会引用几句诗文名句,每次同学们都会投来敬佩的目光。而在听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时,同学们也会听得特别认真。这种引用总好过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用语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我试图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皮毛,但是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会源源不断的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营养。传统并不是封建,传统不代表落后。当你真正去接触去了解她时,你一定会为她折服。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不断地浸润,不断地滋养,不断的濡染,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少年。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教师都应该为民族复兴大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第三篇】:阅读随笔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的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的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的老师。初听他的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敬仰他的人,却因有幸拜读他的《教育之旅——教育的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的形式展开,记述了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的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的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的还是他所提倡的“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的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的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的乳汁,那课外的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的压力、阅读方式的改变、社会观念的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的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的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的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的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的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的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的,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的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的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的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的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的儒雅气质吧!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第四篇】: 我心中的小学生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我认为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之作。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充满童趣,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每一个风筝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飞过田野,飞过树梢,飞上高高的蓝天。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和快乐。让学生感受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 生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

  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如本人在教学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就播放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壮烈豪迈,视死如归的五壮士,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五壮士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1、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收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涵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在上《赤壁之战》时,学生真是唇枪舌战,好不热闹。课后好几天了,我还看见学生捧着《三国演义》读得津津有味。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短短一星期,学生就捐了近60本图书,有《时代广场的蟋蟀》,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四大名著。学生们集思广益,还给图书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黄金屋”。这个名字缘自于古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有了,但是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首先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给学生讲故事。我曾经看 过一本很感人,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的书——《走出大山的孩子》。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赵斌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为了带大妹妹,到了入学的年龄也不能进课堂读书。然而他却在大哥的辅导下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自学完了全部小学的课程。他没有上过小学,却直接考上了中学,以后有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在一次语文课上,我选取了精彩的章节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对一个从未上过小学就读了初中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我把这本书借给他们阅读。这时,我亮出了这本书,并让他们在班上传阅。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要拿出一点点时间,让看过书的学生给大家讲读后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养成一种长期阅读的好习惯,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看了《三国演义》,让学生写《我心中的关羽》、《给曹操的一封信》。同时在班级经常开展一些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比如有关四大名著的人物特点、成语、歇后语等,并且对阅读篇目多、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大力表彰。这样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本一样重要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第五篇】:学生如何阅读

  1、老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最好的领路人。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如果淡化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 “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缺少领路人的学生会面临阅读上的很多困难:

  a、选不好书。不会选择好书,盲目随从。

  b、入不了门。小学生生性好动,学习的持久力差,语言的积淀也少,面对长文或整本书往往无从下手。如果老师不指导,他们只能掐头去尾,应付差事,时间长了,就会消磨阅读的兴趣。

  c、抓不住魂。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认识问题的水平有限,课外囫囵吞枣地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常常不知所云。

  d、认不清人。读了人物的故事,但不会归纳不出人物的思想。

  e、受不了益。我这里所说的是短期受益,有的学生只注意故事情节,或者根据个人爱好选择着读,书也许读了不少,但对习作没有多少启发和帮助。

  2、通过各种渠道去读好书。

  由片断到原著,如学了《草船借箭》,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和发展,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由名人到名著,学了孔子和学生,可以读读《论语》;由典故到整本书,听人讲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名言,去找出有关苏秦的故事读读;由生活到阅读,和媒体同步,电视播放什么,就找相关的书籍来读。如《喜羊羊和灰太郎的故事》。

  3、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浏览、默读、跳读在课外阅读时很需要。对有些很有价值但一下子把握不好的文章,可以采取不求甚解法,像牛一样,先吞咽下去,再反刍。

  4、要把读书和记笔记结合起来。

  在阅读的同时,我提倡大家做好四种笔记:摘录笔记、批注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做笔记不要只是为了给别人看,而要把记笔记当作自己积累和抒发感受的一种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国学经典随笔

https://m.cqwcsy.com/duhougan/40087/

分享

热门关注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1000字集合3篇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8篇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通用17篇)

读后感

关于平易近人读后感2000字【六篇】

读后感

《狼》的读后感4篇

读后感

文城读后感500字【3篇】

读后感

论党的自我革命读后感300字左右【四篇】

读后感

演讲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读后感

小意达的花儿读后感想6篇

读后感

红色图书读后感50~100字【三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