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观后感十六篇

2023-02-14   来源:观后感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十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血战湘江观后感

  6月29日下午,我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该片以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讲述了82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中央的悲壮故事。影片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的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们前赴后继,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电影以实景拍摄真实再现了湘江战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的壮烈场面。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也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展现了红军将士在巨大的困难和强大的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决执行命令的革命英勇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在1934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两个20出头的人领导着中国革命战争。一个是留学生书记博古,一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毫无战争经验的军事顾问李德。政治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了我们红军5万多人生命的惨重代价。

  影片中还有很多毛泽东等领导人与战士、与老百姓相处的小细节,也感人至深。真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一切以人为本的革命队伍。悲壮的湘江战役也让我们的党认识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们中共产党才能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也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今天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的。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今天的和平年代,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怀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战争中付出了牺牲生命的代价!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富强的中国社会。

  今天,在这个和平年代里,虽然没有了硝烟、没有了战争。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难,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测绘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老一代测绘人“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其实测绘精神和我们党的革命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在自己的测绘岗位上传承和发扬好老一代测绘人的测绘精神。坚定我们测绘精神信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在和平年代测绘工作者党的革命精神的一种信仰和传承。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信仰,而伟大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工作者的精神信仰。这两种精神信仰一旦坚守,便力量无穷。有了正确坚定的信仰,就有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测绘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用这两种精神指引着我们。让革命精神和测绘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我们每一名测绘工作者在测绘精神的指引下在经纬线上为祖国织锦绣,也让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用忠诚之志为祖国做贡献。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篇二】血战湘江观后感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这句诗令我想到了《血战湘江》中一个个为国献身,坚定不催的英雄!

  《血战湘江》主要讲述了共D与国民党之间打的一次激烈的战争。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共D与国民党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但是,因为博古和李德同志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应用军事理论,没有实战经验,不了解战情,不听取他人意见,也不顾及战士们的身体,执意前进。渡过湘江后,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多么令人震惊的结果!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感动的是老百姓为战士们献出自己的粮食,战士们开始时是全部拒绝的。可是我们的毛主席不忍心拒绝,让战士们适当拿些粮食,但要留下银元。在战士们即将离开时,百姓们说:我们等你们回来过大年!这是多么殷切的希望,这是多么温暖的话语,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互相关心,团结一致!

  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不能忘怀的场景——一个个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一个个战士扛着极重的物品前进;一个个战士即使已经患病,却还在尽力干活。还有我们的毛主席,把自己的药全部给了战士们,完全不顾及自己。这是多么顽强的毅力!这么多么令人惊叹的事迹!这是多么坚定的精神!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感受颇深。我深知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如今在Xi总主席的领导下,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中;享受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制度;因此我们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过着“住高楼、开汽车、穿新衣、吃大餐”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苦,说累呢?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没有!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起来,简直幸福的太多了!我们不能对不起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在此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祖国的栋梁之材,做一名有志气,有担当,有理想,有信念的热血青年!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腾飞靠我们!

  我们亮剑的时刻到了,我们要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相信我们的强国梦会早日实现!

【篇三】血战湘江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篇四】血战湘江观后感

  硬派电影是市场刚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每年都需要产出自己的硬派电影。去年一部《血战钢锯岭》让美国人硬气了一整年。今年,咱们中国影迷终于也可以硬气一把了。因为咱有了一部叫《血战湘江》的战争片。其硬派程度比《血战钢锯岭》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者皆成功诠释了“血战”主题,让那些不够硬的战争片都沦落成了动作片。不出意外的话,你们的年度最硬电影殊荣八成八得归这部《血战湘江》所有。没错,它是国产战争片的又一座高峰。

  于艺术手法上有经验、于创作态度上有执着,《血战湘江》不仅燃,而且硬。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被主创提炼出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血战钢锯岭》那种带着光环的主人公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奇迹的摇篮,而是湮灭了数万条生命的战场。整部戏有7000多人参与、用了2吨TNT炸药、80吨汽油。在这种硬派大环境下,就连王大治这种时不常演喜剧片的丑角,都能淬炼成钢,变身英勇无畏的硬汉。

  在《血战湘江》中,囤儿依稀看到了几位熟悉的演员。为什么说“依稀”,是因为囤儿熟悉的那几位演员在片中已经被改造成了另一番模样。张一山、保剑锋、耿乐出演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师长团长等角色,挖掘出了实力硬汉的一面。尤其是耿乐和张一山,在前沿阵地打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之前听说有小鲜肉接演战争片,一听说要去军营体验生活便立刻拒绝。哎~~这种弱货真该组团去看《血战湘江》,看看什么叫硬,什么叫战争片,什么叫男人。

  最近故事十分牵强的《变形金刚5》再次凭借一番狂轰乱炸豪取票房。其实,这种绿幕加CG的场面戏,看多了很容易疲劳。还是实拍的真枪真炮对视觉的刺激最直接。《血战湘江》的战争戏无疑是国产片里的顶级水准。影片从一而终贯彻了片名中的“血战”二字。影片拉开帷幕的时候,前沿战场就已经是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程度了。几个重要的阻击战场更是统统从头打到尾。重武器、轻武器,战壕防御、冲锋肉搏,炮击、轰炸均一轮轮上演。白热化程度竟然随着剧情的推进,还能再上三个台阶。这就好比已经73胜的勇士队,还能通过得到杜兰特来进一步提升实力一样,必然会让观者瞠目结舌啊。

  虽然外国战争片囤儿也没少看,但始终觉得八一厂在拍摄战争场面上是最懂得渲染惨烈感滴。片中战壕里的积水一点点变成红色,坚挺的牌楼最后终于禁受不住连日的摧残而轰然倒下,这些带有鲜明意象的画面,比单纯的高科技装备更让人感到震撼。硬,不靠说;战,我最强!

【篇五】血战湘江观后感

  湘江战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页沉重的翻不过去的历史,83年前的湘江两岸,战云猎猎、战尘密布、人马的嘶吼、枪炮的轰鸣,随着东去的湘水,渐渐平息;数万头顶红星、怀着坚定理想与信念的青年,静静地躺在古岭头、枫树脚、瘦马岐或是华光铺、觉山铺的荒山蔓草、河沟野洼间,青史不留名,留下的只有一个个光辉的番号———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红四团、红十八团……

  英雄所怕的,不是牺牲,是遗忘,生前蹈死不顾所追求的东西,在身后被历史的灰尘湮没!

  我们无数次的回顾历史、重温和感悟,就是对逝去先烈的回应和致敬!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陈力先生,翻开历史浓重的血痕,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带着我们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血战湘江》。

  有人说《血战湘江》是中国版的《血战钢锯岭》———浅薄!钢锯岭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所救不过75人,袍泽之情固然感人。83年前,湘江两岸6万三湘健儿,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所求、所救者,为谁?

  彼时的华夏大地,内禀北洋之乱世,军阀盘踞、派系林立、民族疲弱、民权不伸、民生凋敝;外承列强之凶焰,倭奴窃据东北、鹰视狼顾,列强分割金瓯,法外有法、国中有国。在关系国家民族走向的十字街头,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看天下大势,大风起兮、乱云飞渡。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一个多月前,主动战略转移,告别八百里井冈,这支秉承革命薪火、民族使命的队伍,突破三道封锁,来到湘江边上。如能顺利过江,离家乡又远了一步,可离革命胜利又进了一步,无论战将或走卒,想来都会有这个念头,迷蒙的夜色中,年轻的陈树湘、李天佑、杨成武和久经风雨的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全不知那横亘在眼前的一湾江水,成了考验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试金石,这试题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作答。

  11月27日,马渡桥接敌;11月28日,杨柳井接敌;11月29日,尖背岭接敌;11月30日,界首渡接敌。四面接敌,八方皆敌,前无出路、后无退路。陷入绝境的军人,逞匹夫之勇拼一死并非难事,石达开兵陷大渡河前世不远,但一死之后呢?百年赤县、魔怪蹁跹,难道就此重新陷入永夜的黑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铜墙铁壁面前,将帅与士兵同进退、共生死。年轻的陈树湘、易荡平、程翠林、吕官印和稚气未脱的湘伢子们,用滚烫的热血,为心中的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出一条血路,于无生处觅生天,于绝境中寻生境。当无数红军战士在血红的湘水中踬踣前行,高呼“打过湘江去、跟随毛委员”时候,在千家寺、两河口舍抵死不退,呐喊“保卫毛委员”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判若云泥。

  胸怀天下的勇者,不算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成败,因其所计较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这一点,逞一时之勇,占一时之利的蒋中正、李德龄、白健生们不懂、也不会懂,红军远征至此,所求者、所救者,岂是军阀所能明白!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历经卓绝苦难、生死考验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义的重量,又岂能担起复兴国家与民族的重担!白崇禧、何健、薛岳,亦是一时人杰,但在肝胆无私、胸中只有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见识短浅、胸无远志,何异稚儿!

  大风起兮云飞扬,八十三年前湘江两岸的风云际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而历经风雨雷电考验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如日出东方,蓬勃万里,确实是冥冥中历史的唯一选择!

【篇六】血战湘江观后感

  饱含热泪的看完《血战湘江》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宏大的画面、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句句朴实的台词都直戳着我们每个人的泪点。没有人不为之流泪,但是哀伤之余,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谢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该片讲述了83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度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观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感谢《血战湘江》重新给我们这样一段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篇七】血战湘江观后感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篇八】血战湘江观后感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83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

  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色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

  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密集的炸点连续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飞溅。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让阵地前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硝烟炮火混合着扬起的尘土,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渡口上空飞机肆无忌惮的俯冲投弹与射击,让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

  战争的惨烈实在不忍描述。

  战争绝对够硬,归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摄,还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浴血觉山铺、酣战光华铺、鏖斗新圩、死守枫树脚,紧凑有序的叙事节奏之下,各个战场惨烈战斗的场景不时地穿插出现。

  保剑锋、董勇、张一山、耿乐等当红明星演技在线,纷纷化身骁勇善战的铁血将领,在枪林弹雨之中、炮火连天之下,或是坚毅、或是狂野、或是刚强、或是生猛,在战斗中一个个身先士卒,显现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体现着英雄的字典里没有寡不敌众。

  正是得益于他们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才给慷慨悲壮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统而言之,《血战湘江》堪称给疲软已久的国产战争片注入久违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湿,悲壮场景引得她们泪水涟涟;更能把男人看硬,疯狂的战斗让他们感到热血感爆棚。

  在国产电影过度快餐化、嬉皮化的当下;在好莱坞超英肆虐、奇幻当道之时。我们太需要这样雄浑有力的电影来提振精神了,而非绵弱无力的小确幸来麻醉身心。

【篇九】血战湘江观后感

  偶然机会,看了《血战湘江》,然后习惯性的看看豆瓣评论,想想还是吐个槽吧。

  先说结论:影片水平勉强3星,加颗星算是鼓励吧。毕竟这年头有点态度去拍这种类型片,还是以鼓励为主吧,这片虽然槽点多多,但跟那些“神剧”相比,那还不是水平线上的东东,这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虽然把控功力有点差距。

  接下来细细道道观影感受吧:

  本想优点缺点分开说,写写发现这片优点缺点混杂在一起,就懒得掰开了,苦笑ing。。

  1、电影立意还是基本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湘江之战的几个关键点,红军的信仰、红军的矛盾与问题(李德的瞎指挥、博古不看实际的书生气及其导致的惨烈后果,最典型的就是辎重问题),国军的问题(主要是各怀鬼胎),几个关键战场都抓到了。

  但是,上述关键点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深入不够,一一说来哈:

  (1)红军的信仰,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怎么让有新意、有诚意的在这部电影里立起来,电影里散布了一些点,如二纵抬着辎重奔向湘江时唱着的客家民歌,如比较反复提到的福建客家红军对毛的信赖(先不论其历史真实,影片里对毛的信赖也是因为毛带给他们朴实无华的信仰)等,只是可能影片想要表达的比较多,尤其是影片的节奏太快,一直就在哒哒哒、跑跑跑,这些点就比较难在观影过程中让观众串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块还算塑造成型。

  (2)红军的矛盾与问题,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还是做得不错,尤其是与李德、博古的冲突,还是花了不少笔墨,当然了,这也不算禁区,可以大胆的表现,但是影片没有考虑观影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他们能够知道这些矛盾矛盾的前因后果么,要是这块能够以很好的艺术性表达出来,这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可惜战斗场面太多,而且太雷同,节奏偏快,导致没有时间展开这个问题,让观众稍微停下思考。

  (3)国军的矛盾与问题,其实影片也是表达出来了,但是问题跟第二个一样,要历史知识不够的观众从几句话就能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这难度有点高,这本应就是影片的要做到的,可惜了。。比如影片开头匆匆提到全州丢失,其实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点,桂系、何键、蒋的矛盾就能先期展开,为后面蒋任命何键为剿匪总司令等国军各派系的一系列情节做比较好的铺垫。

  (4)关键战场,这个做得不错,湘江之战中甬道式护卫,在立意上还是通过影片强调的几个战斗体现出来了,就是战争场面实现的不太成功,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场面的事情留到下面说。

  2、战争场面总体来说比较失败,虽然动员的部队群演众多,行军打仗场面也算宏伟了,但是几个关键槽点可能是导致影片风评不好的重要因素。

  (1)战争场面调度个人认为极其不好:

  一则节奏太快,前面说了也不少了,有句老话叫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不多说了;

  二则,几个关键战场的场面都差不多,很难搞清楚哪是哪,也难怪有不少观众犯迷糊,甚至说重复使用画面,其实就算同样是防御战斗,指挥员不同,部队不同,地形不同,敌人不同等,必然是不同的打法,如红一军团活,红三军团硬,但是影片基本一概就是指挥员大声嘶吼,战场上哒哒哒,轰轰轰,确实看起来没啥区别

  (2)战争场面里的亮点,我认为战壕挖的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毕竟八一厂的,还有,我似乎看到了国军进攻的时候重机枪(应该是马克沁水冷)是抛射,这个细节有点意思,ms是第一次在国产影视中看到,老片子记不太清了,至少新时期里的影视剧里是第一次看到。

  (3)槽点呢,大家也说得比较多了,我看到的哈:

  a、整个战斗过程基本就是哒哒哒,里面看到的机枪太多了,而且轻机枪都是没有副射手的,好多都是端着机枪不停地扫射,zb26使用20发弹匣,没有点射,没有副射手,自然大家都吐槽子弹无限模式太假了咯,当然了影片还是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换弹匣镜头,但是这也太写意了吧。。。

  b、队形都是那么密集,可能是为了场面好看点,可不真实的场面除了让人吐槽有什么用呢。。。

  c、白刃战表现不够,红军相对国军的一个长处就是敢于白刃战,毕竟装备差那么多,影片里唯一的一场白刃战我表现的认为还是比较失败的,那么长的冲锋距离,那不是送死么,毕竟红军防御就人少。

  d、战斗场面视角太窄,姑且算是成本问题吧,大决战里印象较深的就是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那个战场视角就很够。

  e、还有很多很多战斗细节问题,比如除了林、彭这俩军团长级别的没有在一线突突突之外,师团长级别一律都抱着轻机枪在第一道战壕,这明显不符合现实;如国军的炮击就表现的太差了,看不到炮火对红军的机枪火力点的关照,典型的就是34师在枫树脚(是这个地名吧,就是18团全团牺牲的地点),到最后国军才敲掉正面房子里的红军机枪火力点。。。

  国军空军的几段画面那就真·五毛特效了。。。

  当然红军中军团长、师长、团长都比较年轻,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历史事实嘛。

  3、结尾

  一个不小心,这都写了这么多。。。

  算了,先就这么着吧,也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了,能够拍的出来也算不错了。

【篇十】血战湘江观后感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以生命写下的誓言。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被业内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国气派的战争大片。11月27日,该片在京首映。

  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实现了较大突破。湘江一战红军遭到重大损失,过去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战争场景真实惨烈,敌我双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更突出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据介绍,影片共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饰演毛主席的王霙说,虽然他已经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主席,对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这次仍然与过去不一样。“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叱咤风云又经常无能为力的毛主席,也是一个忍辱负重、服从中央的毛主席,还是一个生活化、有血性、鲜活的毛主席。”他说,陈力导演在现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经拍了11条,骑马也不用替身,演员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确、最贴切的感觉。

  饰演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保剑锋说,这是他参与过的最惨烈的一部电影,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出演这样一个一直在枪林弹雨中的角色,在影片里开那么多次的枪,而且一直在奔跑着,带领战士们往前冲。“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4个字:忠诚坚定。这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

  陈力曾成功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一直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这次她接受新挑战,拍摄了战争片。她说,从开始拍摄起,就想把这部影片拍成接地气、有质感的片子,否则不会让今人感动。影片是在悲怆的氛围中创作的,演员们吃了很多苦,始终处于战争中的直观状态。影片的战争场面拍摄也没有使用流行的三维、绿布,演员们全部在现场真实拍摄。绿布前的拍摄要靠想象,没有真实场景的刺激,而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做梦都在翻滚。

  “我们用生命拍了一部电影。拍完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运,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知道生命价值在哪儿,今天的幸福在哪儿。”她说。

【篇十一】血战湘江观后感

  昨天一大早,“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车队一行来到了位于广西兴安城内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3万多红军英烈。

  队员们向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烈士群雕像敬献了花篮,花篮的挽联上写着:“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英烈永垂不朽!”表达广东人民对湘江战役中牺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随后,队员们来到位于狮子山顶、由聂荣臻题文的突破湘江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重走长征,砺志自强;饮水思源,关爱老区;红军英烈,永垂不朽;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此时,追寻父亲长征踪迹的老队员赖乃坚动情地说:“当年父亲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无怨无悔。湘江战役实在是太惨了。我父亲的几个最亲密战友当年就是战死在这里!都是同乡啊!就永远地长眠在这里……”说着赖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离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车队启程溯漓江而上,来到漓江发源地、素有“华南第一峰”之称的瑶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华江乡干部的陪同下,队员们看望了88岁的老红军刘华连。72年前,他还是16岁的孩子,部队发给他一条枪、三颗子弹、两颗手榴弹,他便匆匆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河陷入敌人的埋伏圈后,部队伤亡惨重,刘华连当时用腿夹着两具尸体、用枪当桨划过河,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刘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早已被当作长征中牺牲的烈士。重走长征车队给刘老送上了1000元双喜慰问金,以感谢他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篇十二】血战湘江观后感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是哭着将其看完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战士,又是一位裁缝,他的四个儿子都献给了革命。让我忍不住泪目的是红二方面军正在渡过湘江,国民党的轰炸机在上空投射炸弹,一位战士被子弹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顶上去,毫不犹豫。

  炸弹炸向两人。那一晚,大雨倾盆,两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对方,只听那名战士叫了一声“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阵的是父子兵。儿子为父亲戴正军帽,两人在深情对视中离世。

  朱德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决定渡湘江时,派去十八师到达枫树脚,可痛心的是,十八师的战士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李天佑带领第五师奔赴战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震撼,几千兵力对抗敌军源源不断的数万人,还有作战中的那一声声“坚决执行命令”,令人热血沸腾。

  其实,我深感痛心的是,结束时电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国红军由86000人,锐减为30000人。

  看着战场上的中国人短兵相接,自相残杀,那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曾以为“浴血奋战”“血流成河”都是些夸张性的词,只是用来描述战场上的残忍,可是,当看到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我才真的意识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经看到的历史,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对此,我仅仅以为是一个小错误,对于伤亡人数也仅是个数字,当看到战场上子弹满天飞,毛泽东面对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痛的感觉,我能深切地体会到。

  百姓们都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泽东却为让无数百姓的儿女有去无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们长在红旗下,正是每位战士的血肉之躯换来的这一切。这一次,我明白了“中国站起来了”的深切含义。

  是的,中国站起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十三】血战湘江观后感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近日在京首映。

  该片讲述了82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中央的悲壮故事,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过去以血战湘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较少,这部影片使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女导演陈力,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而《血战湘江》是她首次执导战争片。陈力表示,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较少,电影《血战湘江》则是对我国战争题材影片的一次题材突破。在战争场面拍摄上,《血战湘江》无一3D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为全景式再现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剧组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该片由八一厂副厂长柳建伟执笔编剧,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王大治等主演。

【篇十四】血战湘江观后感

  2月18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叶青、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史建伟、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莉等领导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动。

  《血战湘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部队。春节前,习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部队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习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习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习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队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部队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篇十五】血战湘江观后感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观看了《血战湘江》后,心情非常激动,那悲壮的画面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誓死保卫党中央过过江”,红三军团长和红军战士的话时时萦绕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无畏、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给我以震撼和鼓舞。

  该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饶的光辉形象,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影片把我带入到战争场面,声光特效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影片中一个个红军战士指战员流血牺牲使我感慨万千,他们的视死如归的气概,他们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万分敬佩。而今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正因为有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立国之本,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仰。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初衷,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更是我们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祖国不竭的动力。虽然我们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学习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发扬不惧挑战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继续前进。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参与者、奋斗者、开拓者。

【篇十六】血战湘江观后感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2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血战湘江观后感十六篇

https://m.cqwcsy.com/guanhougan/207815/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观后感1000字【三篇】

观后感

大国质量观后感500字【16篇】

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党员九篇

观后感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观后感

关于生态文明观后感800字【三篇】

观后感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3篇】

观后感

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观后感【四篇】

观后感

人生第一次观后感300字三篇

观后感

红船观后感800字范文(通用4篇)

观后感

党员看觉醒年代观后感500字范文四篇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