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九篇】

2023-05-17   来源: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九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1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2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让人动容,热泪盈眶。不仅在于打磨的故事、服化道、配乐、文案,更在于看到两千多年来,民族自信和坚韧的精神,由衷钦佩和自豪。看完还想再看一遍。

  一眼千年,时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痕迹,关键的里程碑。

  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打开了对西方世界的认知。13年,坚守初心,历经磨难,完成使命。

  汉武帝雄才大略,视野开阔,开疆拓土,并设河西四郡,稳定边疆,联通商贸。

  霍去病像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璀璨英雄,打通河西走廊,奠定西部版图。

  外交官常惠,解忧公主为汉帝国西部稳定舍身忘死。

  开始的屯田戍边,智慧政策。

  三百年大混战,郭荷、郭瑀、刘昞这些儒家学者展现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河西文化促使儒家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了解到最早的石窟原来是儒家郭瑀讲学的地方。

  千古一僧鸠摩罗什,昙无谶历经艰险到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纷争中的精神信仰。

  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炀帝,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组织“世博会”盛况的人。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敦煌220窟,体现了画工技艺高超。敦煌的石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留下了千年间朝代的痕迹。

  萨班、八思巴、阔端、忽必烈,促使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藏传佛教文化传播。(最震撼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不可思议。但居然因坠马而死。)

  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伊利,决一死战,让人动容。

  外国记者拍下的晚清河西走廊影像,一片衰败,凄凉。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痛心惋惜。深感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多么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代代年轻的建设者们执着、坚韧,施展才能,挥洒汗水和热血,历经艰难万险,发掘地质资源,建立工业城市,再度崛起。西气东输、西油东送,油田,铁矿,铜镍矿和有色金属,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兰新铁路,高铁等等工业的发展,开拓的是工业,建立的是民族自信心。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3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4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

  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6

  走廊的,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没去过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仍在继续。”这部纪录最后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7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8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我当时就哭了。他的生命这么强韧,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小英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我拍这个片子的精神回报。”而黄家三姐妹的生活也明显不再是昏暗的色调,大姐已经上中专,二姐和弟弟都在上初中,比起谈从前的日子,弟弟更愿意从抽屉里翻出相册,让记者欣赏他和总理温家宝、演员蒋雯丽的合影。而小女孩楠楠再也不沉默寡言,许多人专程来看望她,在她的睡房里,漏风的墙壁上贴着姚明、濮存昕等公益名人的照片,悬挂着山东白血病人送她的千纸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接见了她和其他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还在她的笔记本上赠语:“坚强、努力、奋斗、向上。”

  可以看到影片的拍摄给小主人公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影片的宗旨绝不仅仅是这些,它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消除特别是农村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但对艾滋病的防治和重视并不是用一部片子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这样写道:“如果说,股市的一天暴跌,北京可以用庞大的资金来入市托股,第二天就可以全盘翻红,继续营造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盛况,那么,艾滋病的防治,就绝对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才能出现成效”。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9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关于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九篇】

https://m.cqwcsy.com/guanhougan/250334/

分享

热门关注

天渠观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

观后感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观后感800字范文(通用6篇)

观后感

队伍的灵魂和血性观后感【汇编四篇】

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观后感

守护解放西观后感范文五篇

观后感

关于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观后感1000字【三篇】

观后感

大国质量观后感500字【16篇】

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党员九篇

观后感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观后感

关于生态文明观后感800字【三篇】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