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2019-12-17   来源:小学教学

  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就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育随笔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一篇】:教学随笔

  这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四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

  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二篇】:教学随笔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小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 如: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社区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开展一日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清洁工为我们周围环境的整洁而付出的艰辛;感受着小吃店老板的辛勤与快乐,看着老板娴熟的厨艺,品尝着厨师精心制作的美食,敬佩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参与了这样的实践,“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儿童心灵悄无声息地扎下根。 在小学生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引导,激发小学生实践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实践、充分实践。主动实践就要引导小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实践的内容、地点;充分实践就要给足实践的时间,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掌握实践的方法。那种为了实践,匆忙地布置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有的教师第二天要上该主题,前一天晚上才布置实践任务,这样的实践只会流于形式。因为小学生晚上要回家料理自己生活事务、完成考试学科的纸笔作业,没有办法安排出时间,更没有闲情逸致。而这样的实践也容易引起家长的误会,最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熟悉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让实践活动更具有计划性,而且避免重复实践。教师在学期初要了解学校德育和少先队工作计划,并与各学科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学科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内容。同时教师要通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教材,对教材安排的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在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与小学生共同制定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充分实践、深度实践。提前计划的实践,有计划的实践,也有利于部分小学生在没有完成实践任务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去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锻炼,小学生才能完成积极的道德建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三篇】:教学随笔

  开学上第一课时,我就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不佳,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冷冷清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二课时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笔在书上乱涂乱画,看到此现象,我简直难以想象。

  经过思考与学生交谈以及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副科,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大作业量,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四篇】:教学随笔

  我现在教的是辽海出版社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教学以及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实行“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以后,这种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下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

  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有目标,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自行解决,进行个体汇报,也可以合作讨论进行解决问题,还可以参照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评析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实在不能自己解决,教师要进行点拨,帮助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讲一讲自己的所得、收获。此后,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剖析,情感进一步升华,最后鼓励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或参与者,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实施“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从班集体的小事入手,紧紧抓住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鼓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条好的途径。在实施“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中运用,游刃有余。但有时我还是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学有法不定法,多研究教法、学法,更好地实施“六环三步”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第五篇】:教学随笔

  开学上第一课时,我就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不佳,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冷冷清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二课时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笔在书上乱涂乱画,看到此现象,我简直难以想象。

  经过思考与学生交谈以及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副科,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大作业量,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以上就是随笔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https://m.cqwcsy.com/jiaoxuesuibi/36162/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材料(通用5篇)

小学教学

新教材下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五篇】

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集合6篇

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活动月总结会主持词范文(通用3篇)

小学教学

疫情期间小学教学工作方案6篇

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精选6篇)

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小学教学

关于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四篇】

小学教学

新学期小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六篇

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