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2022-07-30   来源: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指3&mdash6岁儿童的教育。幼儿教育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所有能够影响儿童身体发育和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和参加社会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幼儿教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篇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陈鹤琴提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进行自我改造,后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后从本质上进行转变,不再做旧教师,而是应该做一个人民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一)20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在陈鹤琴的主张里,幼稚阶段是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小的来说幼稚阶段对儿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的来说,幼稚教育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质量。但在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陈鹤琴一共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功课太过于简单,在幼儿课堂中教师只会让幼儿折纸、玩积木、看图书等等。第二:儿童与外界环境接触太少,呆在游戏室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是需要和外界环境接触,与环境接触越多,小孩子的知识也就越丰富,文化知识就更高。第三: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教师只会采用团体教学法,完全没有针对性教学,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第四: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的幼儿教师根本不知道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幼儿什么习惯及技能等等。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更好的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陈鹤琴又在1927年发表了新的幼儿教育主张,第一主张:幼稚园应该适应国情,如:幼稚园的设施应体现本国文化,教材、教法只要不违背相关国情均可以使用。第二主张: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千万不能存在孩子放在学校就认为是教师的责任心理,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方可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主张:陈鹤琴认为只要儿童能够学的都应该教他。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生活化

  幼儿教育是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也是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垫脚石,更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最有效的阶段。一般来说,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都已打下了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会为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就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思想来说,他认为幼儿教育必须生活化,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陈鹤琴先生这一思想也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得到了印证,也认为幼儿教育必须要生活化,有以下做法:

  第一,要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生活,如: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正确的饮食,应让幼儿从小养成珍惜食物,还有睡眠。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以及文字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育应源于生活,利用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他人,并能以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认识,了解、体验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对社会的印象。

  (二)幼儿教育的综合化

  在陈鹤琴先生主张的幼儿教育思想中,不能把幼儿课程设置像大学课程那样独立,千万不能把幼儿的各个课程孤立起来,而是应该把幼儿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组织,这一思想也得到了认证。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幼儿学习的特点以及认知成长规律,从而把相关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彻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寓教于乐。

  (三)幼儿教育的灵活化

  一般来说,普通幼儿园的教法有两种分别是固定的和自由的。固定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日要做的事情排列出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支配,不管幼儿是否掌握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时间一到就换另一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学生学得快,记得多,缺点:降低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缺乏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自由法就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难既需要学校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专业素质较强。总的来说,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但要注意不管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方法还是自由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把当日的活动排列出来。

  (四)幼儿教育的多元化

  在陈鹤琴主张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智育为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还指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个人的行动及语言去刺激学生做事的动机。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如:当教师发现教师有纸屑或者垃圾时,应该及时的捡起,当遇到幼儿的笔掉在地上应当给学生捡起等日常小事,让幼儿在你的行动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当学生出现乱扔纸屑,不珍惜食物时,教师应该及时的指出并让学生改正。

  三、结束语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只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让陈鹤琴教育思想永不凋谢,与时俱进,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

【篇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

  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

  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波兹曼从现代传媒的角度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深刻批判了儿童与成人没有边界,儿童成人化的这种现象。除此之外,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在幼儿园传授小学知识,但仍有不少部分的幼儿园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过早地教授小学低年段的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过多地参考学生的课堂听讲水平和昨晚完成甚至是考试测评情况。这种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学和评价手段是将成人所认为的“重要”过早地、硬性地强加于儿童。

  陈鹤琴的“活教育”的价值最重要的在于这个“活”字,教育不是“死气沉沉”“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样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教法上,更体现在受教育的群体——儿童的身上。把儿童当儿童,要让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这其中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所以一个好的教育所培养的儿童是有朝气,有活力,是蓬勃向上的,而不是在压抑的气氛下生长出来的“枯枝残叶”。儿童所需要的健康的教育只有在合适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得到,并且这种健康的教育应该充斥着自由。同时,“活教育”摒弃奴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真正让儿童成为主人,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效率,违背幼儿成长的规律,早早地将儿童“催熟”为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教育儿童这件事上更不应该有急功近利,正如李镇西所说:哪里有急功近利,哪里便没有教育。

  二、重视直接经验的积累,倡导以“做”为中心

  陈鹤琴十分注重直接经验的积累,他将大自然和大社会也视为儿童学习知识的重要材料,因此他反对传统将书本看作唯一的学习材料的观点,在传统的观点下,家长认为学生去学校只是“念書”,教师的工作仅仅是“教书”。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与发现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而是应该以“做”为中心。笔者认为陈鹤琴的“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从幼儿学习的起点来说,学前幼儿想象力强,但是经验未丰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先给他们看真的和活的东西才更合适;从学习的终点来看,通过直接经验的积累,儿童才能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事物。

  当前的一些幼儿在陈鹤琴看来是“可怜虫”,因为他们机械地、被动地被灌输以有限的所谓“知识食量”,而实际上他们却难以消化。幼儿时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过早地接触一些书本上的抽象符号,不仅不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在儿童时期需要培养和关注的好奇心、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死教育”使用的教材之所以是“死教材”可以从两个阶段来分析:

  1.从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的过程来说:一方面,这样的教材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的都是一样的知识,它束缚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压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的经验,所谓的知识,就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字眼、公式等,它们没有热度,甚至缺乏温度,很难在学生的心里激荡起水花。陈鹤琴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为什么?因为这些是孩子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他们有“生命”、有温度。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起点,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越来越靠近,而不是反向而行,甚至是脱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做中学”这种切实的经历与体会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也使得教学更具效率和价值。至于“并非所有的学都可以从做开始”这样的质疑,笔者觉得这里的“做”不一定要理解成实际的动手操作,这种“做”更是一种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的那个切入点和以此为基础在未来生活中的生长点。 2.从学习的结果来说: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认为“教育是当你走出校门,忘记那些你所学会的一些知识之后能够留下来的一切。”知识可能会被遗忘,技能可能会变得生疏,但与生活和经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却会久存。耶鲁大学退休教授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他所著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谈到为就业做准备并不是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大学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自我,了解生命的方向与意義;养成思辨的习惯,教会学生如思考;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如果说到了大学阶段教育的这部分目的依旧如此重要的话,更不用说在学生的性格品行及各种行为习惯启蒙的幼儿教育阶段那些“死知识”就更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目的。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做”为出发点,更应注意直接经验的积累,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接轨,同时注意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性格品行的培养。

  三、抓养成教育,从习惯的养成到立德树人

  西方的一些教育家如洛克、卢梭,斯宾塞等都将关于身体的教育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放在首位或者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关键在于做人,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儿童的内在的兴趣、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欣赏。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儿童所接收到的是对于无益的填鸭式的知识和艺术。他认为幼儿期的教育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生活、卫生方面。正如孔子所言:“少年若成性,习惯如自然。”因此,陈鹤琴设计了25条习惯教育的原则旨在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什么要讲做人呢?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中都能找到答案。比如孔子强调“做人”是修身、治国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前进,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更多的强调知识的掌握,而“重中之重”的做人却被弱化,教育也因此变质。出于这样的处境,他才突出强调“做人”。他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字面和书本上的知识,而他所倡导的教育则注重在培养幼儿对于环境的适应,与环境相处,讲求待人、接物。正如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所倡导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应“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即在保育保健和习惯态度行为规范养成之后再进行知识方面的学习。

  当前的幼儿园普遍存在对幼儿自理能力和一些基本行为规范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家长也缺乏足够的意识和恰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在当前重效率的影响下,家长偏重智力的发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培训班在催着孩子长大。当前中国学生的教育是“为了分数在拼命”在学生时期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道德教育好像并不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心范围之内。幼儿从小树立起“分数至上”的观念和意识;家庭中父母包办一切,使得幼儿从小缺乏自理能力和生活力;道德培养以及人格教育的缺失使幼儿从小树立的是异化的三观:比如不接受批评,比如金钱导向的职业观等。英国教育哲学家迪尔登对智育阐述分为三个部分:认知性的内容;批判的审查与辨别活动;从事智力活动所需要的美德。在第三个部分中包括公正、坚韧、谦逊、坦率、勇敢、正直、乐意接受批判和控制不和谐的激情等。由此可见,现如今被学校和家长追捧的智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并且智商与人格品质等个人发展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今幼儿园存在的种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都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把人物化,将人看成工业产品进行生产。潘光旦曾批判中国多年以来的教育是“为物的教育,而不是为人的教育”,教育最对不起国家和少年一代的事情就是没有把人当作人来培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更似农业,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所以在幼儿的关键时期应该多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做到先成人再成材,而不是从小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灵魂的奔命者和空心人”。

  四、拉近心灵上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陈鹤琴强调了教师的形象对于幼儿的学习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的重要作用,他看到了幼儿在心理层次对于一个有爱的教师的需要。他十分反对像工头一样的教师,对于学生从来只有指挥和命令,但是自己却从来不做榜样与示范。陈鹤琴较早地提出了类似于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不同的性格和爱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学习,教师能够融入学生的群体和队伍当中。正如李镇西所言“教师不是让人敬而远之,可敬不可亲的形象,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陈鹤琴认为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天性,更不能让学生在压抑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因此在培养孩童这件事情上,他是不认同教师中心和社会中心的观点的,种种强制、约束、恐吓的行为对于儿童是不利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爱来熏陶和感化他们,让儿童的关怀和爱的氛围下健康地养成良好的品行。为了营造爱的环境,陈鹤琴要求鼓楼幼稚园的教师们在与儿童交流的时候要蹲下来,因为“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或许有人会质疑,老师变成孩子了,还像什么样呢?关于“像样”,于永正老先生是这么回答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幼儿园中存在着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幼儿惧怕老师,另一方面老师惧怕幼儿(比如:家长面前害怕幼儿“告状”)。虽然在80年代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师道尊严”的消极影响还在压抑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多幼儿园中对于儿童依旧存在压抑和束缚的现象。这样的存在和这种意识从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种子,等这个种子生根发芽后,就变成了唯书唯上,变成了当今青少年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第一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缺乏健康的环境和氛围。比如统一动作、坐姿、声音、不能随意移动桌椅,触摸教师环境的布置等规定;第二是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师道尊严的权威性、以成人化的思维方式要求儿童以及全方位包办的思想;第三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较少。教师在活动中通常作为组织者、旁观者,容易产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第四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主要是指活动中的交流,儿童在活动中的比较谨慎,往往不敢表达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教师由于习惯性很少主动找儿童交流,儿童由于内心的恐惧也不敢找老师交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表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信任”与“爱”是学生获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哪里少了这两个部分,哪里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因此要想改变压抑的教学气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要从物质环境上做出改变,更要从心理环境下手。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去亲近幼儿,把幼儿当朋友,同游同乐地去教去玩,同时也要多沟通,学会对话教育,多倾听,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才能实现同频的交流。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对话”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伪的会话。而要想实现这种真正真实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是非功利、非占有的,而不是工具性的、非人化的,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操纵与利用的“我”—“它”(I/itrelationship),而应该成为奥地利宗教哲学家布贝尔所倡导的“我”—“你”(I/yourelationship)。基于这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真正地把儿童当作“对话”的伙伴,或者教师真诚地做儿童“对话”的伙伴。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儿童所喜欢、爱戴的教师。即使儿童将来离开了你,他们也会十分怀念,你对他们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以至于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

【篇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

  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成人视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引自《幼稚教育》,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16页)。实际上,以“教”定“学”和以“学”定“教”并不仅是教学方式问题,而是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以儿童为中心”,或仍旧是“以社会为中心”。比如,有的党政部门为了弘扬国粹,让幼儿园或小学生穿起汉服,行作揖磕头之势;有的地方甚至开了私塾。与此同时,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千方百计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换来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取得较高的成绩;或许是升入一所好的学校,然而他们的童年却被扼杀了;他们不会玩了;他们没有小伙伴了;他们关心和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们批评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实际上也是成人意志代替儿童意志的表现。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所有的儿童有权利拥有自己快乐的童年。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应该怎样体现呢?除了照顾生活、辅导学习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之外,为儿童创设适合的环境尤为重要。陈鹤琴认为,家长应为儿童营造(1)游戏的环境;(2)劳动的环境;(3)科学的环境;(4)艺术的环境,包括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审美的环境;(5)阅读的环境。

  二、以“做人”作为教育的目标

  历来的教育无不是以培养“人”为目标。古代教育家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与陶行知等新教育倡导者一样,陈鹤琴将培养具有生活能力、有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他将“做怎样的人”作为幼稚教育的第一目标,包括(1)合作的精神;(2)同情心;(3)服务的精神。他在鼓楼幼稚园,制定《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列举了包括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共计185项,他认为“做人”的教育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儿童不仅要“从小教起”,还要“从小教好”。1928年后他在上海办学期间,写了一首《学做人》,后被作为《工部局小学校歌》,其中将“爱国、爱人、爱学问”作为办学宗旨。

  在西方现代教育家看来,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学习做人的方法,即怎样在人群生活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将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诠释为“为了生活的教育”(Educationforlife)实际上,“做人”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与普通的“德育”教育不尽相同。“做人”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以及“优美的做人方法”(罗格语),不仅能够控制自然,并且能够享受自然。

  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将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定义为:(1)健全的身体;(2)建设和创造的能力;(3)合作的态度;(4)服务的精神;(5)世界的眼光。足以可见,老一辈新教育倡导者并不是要培养“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呆子”,而是希望培养自动、自觉、自省的现代小公民。

  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我们的“德育”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幼儿园是不是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行动,而不仅是“宣传”与“说教”。不久前,杭州一所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题目:“好习惯造就好人生”。

  从小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培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情绪,“德育”与“做人”也不会真正实现。

  三、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实践相融合

  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教育家不同,陈鹤琴是公认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早期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和晚年发表的《从一个儿童的绘画研究儿童心理》等著作,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由此,他的早期儿童教育实践无一不具有心理学研究特征。他认识到:“儿童心理学是幼稚教育的基础”。(引自《幼稚教育之新趋势》,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01页)。他运用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特点,运用户外活动、游戏、玩具和环境等儿童参与方式,在教师的指导及暗示下,对儿童产生刺激,丰富儿童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群体等外部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篇四】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内容摘要: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儿童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很多不合理的教育方法。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热爱和尊重儿童、重视父母的作用等,这些理论提示家庭教育要结合时代背景,提高家长素质,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至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陈鹤琴特别强调孩子的教育,他的孩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25年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涉及孩子家庭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我国家庭教育仍存在溺爱儿童、不尊重儿童、家庭学校教育分离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再次学习和理解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陈鹤琴7岁起,读了6年补习班。他后来在回顾自己的六年补习班生涯时,对传统教育的死板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另外,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家里的哥哥因为没有人教导而误入歧途的遭遇,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留学后,他在创办的鼓楼幼儿园实践了自己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主持并发行了《儿童教育》和《儿童教育丛书》等书籍。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可以说相当深入。

  (一)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是由陈鹤琴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教育界仍笼罩在传统专制的阴影中。国民政府意识到教育的不足,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制度。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外国化倾向严重,形式和内容完全模仿日本、美国等国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人,成为中国人,成为现代中国人。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结合了时代的内涵和期待。他生来就是人,生来就是中国,生来就是现代中国,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成为人,成为中国人,成为现代中国人?做人不容易,做中国人不容易,做现代中国人更难。i。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陈鹤琴提出中国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先进的理论,他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要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和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和美国的国情不一样……幼儿园的设施,应该总是适应本国的国情。ii不否认陈鹤琴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但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并不完全模仿,应该把中国的教育和时代和民族结合起来。

  (二)爱孩子。

  陈鹤琴主张实施活教育的另一个必要前提是爱孩子。从爱孩子的角度来说,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爱孩子的身体和爱每个孩子的个性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热爱孩子的身体,认为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他长期关注的课题。在他投身教育事业的时代,许多中国孩子过着流浪、饥寒交迫的生活,健康水平极低。目睹这一切的陈鹤琴,发现身体不强,学习不容易,常见多病的孩子,对他的学业有很多障碍……,为了教育孩子,必须使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健全的身体。另一方面,他声称爱孩子要爱每个孩子的个性。陈鹤琴7岁上过补习班学老学,补习班里夫子刻板,严谨的形象让他质疑老教育。传统教育忽视孩子的个性,不尊重个人差异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因此,陈鹤琴认为必须爱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三)尊重孩子。

  陈鹤琴在长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中总结了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仅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规律,还要尊重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首先,陈鹤琴坚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适当。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心理而妄想教育的话,教育没有效果。因此,要使家庭教育成功,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与提到游戏就摇头拒绝的大部分专家不同,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而且不能让孩子玩。从1921年开始,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兴趣来源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发展和活跃活跃的本能。iv他的游戏式教育模式对我国封建教育的死板有很大的突破作用。

  (四)重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品德的好坏最受父母的影响。陈鹤琴还指出,孩子的知识是否丰富,思想是否发展,是否养成良好习惯,家庭教育应该承担完全的责任。V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孩子在父母那里学习谈话,认识周围的事物,其性格和行为习惯等,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他认为必须重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二、活教育中儿童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随着上世纪计划生育的实施,很多家庭从以前的多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每个孩子只有一次童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不能再来了。研究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面对新时代提升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家长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的确,21世纪以来,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这种重视逐渐极端化。典型的问题体现在讲究智力发展忽略体育、益智、劳动、美育、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忽略儿童德育的教育。这很可能导致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健全。孩子考上了好大学,但是因为一点小事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同学等事件是这样的问题的极端表现。

  (二)提高家长素质。

  家庭教育要进行的科学、顺利,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小孩最好的老师,小孩的衣食住行全是父母陪伴的。因此,父母自身的素质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1.父母双方都必须接受和认可基本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真的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学识。的确,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基本的教育知识,只是盲目地向自己的孩子报告兴趣班、班级、各种各样的比赛,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教育。

  2.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人们经常听到的话,这句话是指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示范,让孩子学习。有些父母打麻将、抽烟、喝酒、暴力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在潜在的沉默中学习这种坏习惯。陈鹤琴说:要以身作则。这句话很重要。……他自然也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但是,父母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vi因此,父母必须为孩子做正确的榜样,认识到身体作则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陈鹤琴说要爱和尊重孩子,启发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孩子教育观,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学习更加轻松愉快。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儿童的个性。

  1.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

  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教孩子自己做……vii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决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要以过高的标准严厉谴责孩子。要知道孩子有好奇心、喜欢活动、喜欢模仿、喜欢户外生活等心理特征,背离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一定会让孩子厌倦。按照他们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可以使学习知识变得沉默、沉默。因此,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进行。

  2.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教育生活,教育游戏。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孩子天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玩具和游戏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父母必须支持孩子们的游戏。不仅不能克制他们玩游戏,还能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游戏。从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游戏并没有大部分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让孩子接触到积极有益的游戏,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3.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用材料教。

  陈鹤琴认为,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设置弹性课程。也就是说,用多种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读故事,让孩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试着解决。千篇一律的课程不仅会使孩子的学习疲劳,还会杀死他们的创造力。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教他们材料,发挥他们最大的闪光点,避免长处。这要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充分理解和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培养。培养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

  对于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儿童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希望前辈们吐血,实践的伟大真理不会被后代遗忘。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进行理论创新,还是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实践儿童教育中的正确理论,都应结合儿童真正需要的家庭教育进行教学,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

  注释。

  i.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56-357页。

  II.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iii.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595页。

  iv.王凌皓、刘艳英《陈鹤琴教育名着指导》、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彭2013年、第22页。

  v.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595页。

  vi.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750页。

  vii.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南京:江苏出版社,1991年,第74-131页。

  (作者介绍:张文玉、西华师范大学课程和教育论(语文)研究生粟斌、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https://m.cqwcsy.com/jiaoyusuibi/146382/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浅谈红色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四篇】

幼儿教育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论文【十二篇】

幼儿教育

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文章【三篇】

幼儿教育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论文【11篇】

幼儿教育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论文(通用5篇)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锦集四篇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汇总六篇

幼儿教育

关于大型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总结【四篇】

幼儿教育

中班幼儿教育教学总结(通用4篇)

幼儿教育

幼儿园特殊幼儿教育总结【四篇】

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