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

2021-11-07   来源:旅游随笔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

  摘 要 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加大了遗产资源保护,促进了遗产旅游,但是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凸显了遗产地资源保护与村寨发展矛盾。为了协调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利益,本文深入遗产地33个村委会对村寨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经过分析,提出了“以旅哺农”的具体扶持对策,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以便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构建遗产地和谐社会。

  关键词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 村寨生活生产 以旅哺农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仅是一处单一的、静态的、极具观赏性的喀斯特岩溶景观遗产地,同时,它涵盖了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的居民,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遗产保护区。存在于这些村寨内并依托于这些村寨而实现发展的石林遗产地,不仅要加强其在区域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管理,更要促进其在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中积极效应的发挥[1]。“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要求,“保护区内不得开山、采石、采矿、挖沙取土、放牧、开荒等破坏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是《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明确规定。遗产资源受到特别保护后,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一定限制,利益受到侵害[2]。然而,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也促进了遗产旅游,如何充分利用遗产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实施“以旅游业反哺农业”,助推遗产村寨新农村建设,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为石林遗产资源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5]。

  一、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点

  云南省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的省,面积达8470 k㎡,石林是云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东经103°11ˊ至103°29ˊ,北纬24°40ˊ至24°56ˊ,距昆明市区78公里,面积350k㎡,特级保护区44.96k㎡,一级区62.10k㎡,二级区107.21k㎡,三级区135.73k㎡。特级和一级保护区为遗产核心区,二、三级为缓冲区[6]。有33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36个在保护区内,39个在保护区外,但涉及其一小部分土地,35个是汉族村寨,40个是彝、汉混居的村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惠农政策的增加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彝族群众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部分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并且核心区的贫困人口比缓冲区多。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调查了石林遗产地内人口、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分析了遗产地村寨居民生活生产状况,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石林彝族自治县扶持办和实地村组调查。

  二、结果分析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当地居民往往只能从脆弱的石林保护区自然环境中获取产生活资料,来维持石林保护区村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的生活。然而石林遗产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极大地限制了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人口状况

  遗产保护区内人口的变化与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彼此影响。在近几年的石林遗产转型时期,人口的变化反映了石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进程。探索和总结保护区人口变化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助于遗产保护。遗产地总人口数有61949人,16672户(表1),贫困户及低收入人口及户数为(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8374人,2918户;社会赡养的60岁以上老人4278人;残疾人981人。这些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保护区内居民难以克服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遗产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有效保护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设施现状

  石林喀斯特多石少土少水的地貌特性形成了严酷的喀斯特生境,超过90%的面积是山地[7],水留不住,路难修,这是制约村寨发展的两大‘瓶颈。由于遗产地村寨产业单一,经济来源少,除靠各级政府投入外,群众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只能在传统的低水平下生活生产。遗产地村寨有113个村小组,道路未硬化就有60个,已硬化的路面窄,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人畜饮水设施少,只有63个架通供水主管道23公里,但由于管理不善,已不能通水,加之喀斯特地理环境特殊,水源点少,群众饮水较为困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沟塘坝渠毁坏严重,农田灌溉用水无法保障。自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现已修建的全遗产地沼气池共有4824户,占总户数的25.67%。这是新能源,修建沼气是保护遗产资源的最佳举措,但是,由于群众生态意识差、农户户内修筑地点受限,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核心区1732个,仅占总户数的31.07%,缓冲区3092个,仅占总户数的29.11%。

  (三)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要表征的第三产业为遗产核心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时机。石林旅游通过吸纳就业的方式,使大量的村寨居民转入到非农就业领域。包括石林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以及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密切相关的众多行业。而在遗产旅游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受到距离因素的制约,是否参与旅游发展的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很大差异。核心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4亩,而人均收入达到了2823.00元,其中约有80%的收入都来源于旅馆、餐饮、导游服务、民族刺绣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等旅游服务领域,仅有约20%的收入来自于统的包括粮食和烤烟在内的种植业;在遗产地缓冲区村寨中,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到达了1.96亩,比核心区多0.92亩,而人均收入只有2661.04元,比核心区减少261.9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42.48%,林业收入占0.93%,牧业收入占8.65%,除其他收入外,来源于服务业的收入仅占了0.22%。通过以上调查,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村寨的产业结构平衡与调整、增加居民收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讨论和对策

  (一)讨论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地区的农村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一项能够促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经济发展策略。云南石林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又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为支撑,通过遗产展示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增加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空间,使村寨居民切身体会遗产旅游与保护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能使其更加珍惜和珍重遗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遗产保护工作,这无疑是一项极佳选择。客观地讲,云南石林遗产保护和村寨发展,是互动、互惠的过程。因为遗产资源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地居民对遗产地保护和发展又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只有让当地人从遗产管理和遗产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并建立针对村寨居民的补偿措施,他们参与石林遗产地管理、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从而保持遗产地健康、持续的发展[8]。

  (二)对策

  “以旅哺农”是指为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开发共行、旅游与农业互补、景区与村寨共促”的和谐社会和生态环境,每年从遗产旅游直接收入中划拨1000万元资金,作为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石林保护区村组生产生活条件和扶持有利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保护的项目。助推遗产村寨新农村建设,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为石林遗产资源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

  1.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对策

  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增加收入、关键也是农民。石林遗产地内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符合相关产业发展要求,有一定规模并连片面积达到20亩以上,调整种植经济和生态林的现有耕地,应实行以奖代补,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

  2.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对策

  土地涉及石林遗产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寨,确实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新型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均要列为实施“以旅哺农”扶持内容和范围。核心区每年安排6个单项工程进行扶持;缓冲区每年安排4个单项工程进行扶持,工程建设严格按国家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求执行。

  3.保护区资源保护补偿对策

  对保护区内资源保护有成效,村民资源保护意识高的村组,按照保护区分级保护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经费。核心区每个村委会和村小组补助5000元/年;缓冲区每个村委会和村小组补助2000元。

  4.建立保护区困难村民生活补助对策

  对保护区内生活困难的村民,除民政部门救助补助外,对生活较为困难的,经所在村组、村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并经审核后,每年给予500元/人的生活补助。

  5.大力进保护区内青壮年生态移民对策

  对于因保护景观需要,征用土地而产生的新剩余劳动力,遗产管理局要着力安排就业。扶持办要成立就业培训中心和外联部,培训和输送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壮年到县外,省外就业,进行生态移民工作,达到人口分流,减少保护区环境资源承载负荷量,对输出的务工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补助。

  6.建立老年人、残疾人村民专项生活补助对策

  核心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按照城镇、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规定标准给予补助;缓冲区内70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生活补助。

  7.建立“一池三改”建设补助对策

  对保护区内经批准实施的“一池三改”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每户补助500元。

  参考文献:

  [1]段锦,李玉辉.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资源科学.2010.32(4):752-760.

  [2]王嘉学,夏淑莲.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怒江峡谷脱贫问题探讨.生态经济.2006.01:89-90.

  [3]张晓,钱薏红.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旅游学刊.2006.21(2):13-20.

  [4]史鹤凌.规制中国遗产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家.2004(4):107-110.

  [6]云南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石林景区总体规划修编.云南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2009.9.

  [7]沈有信,刘文耀,崔建武等.石林景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广西植物.2005.25(4):112-116.

  [8]张丹丹.旅游开发地区的农村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研究.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3.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

https://m.cqwcsy.com/sanwensuibi/94798/

分享

热门关注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导游词

旅游随笔

五一旅游疫情防控方案

旅游随笔

关于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工作的情况汇报

旅游随笔

2020年全县旅游行业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

旅游随笔

2019年旅游执法计划

旅游随笔

广西边境旅游试验区的设立,旨在通过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推进沿边重点地区

旅游随笔

中职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随笔

我市乡村旅游商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旅游随笔

山东高职院校名单

旅游随笔

《好花红》对贵州民族艺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影响

旅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