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2021-11-30   来源:旅游随笔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国旅游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摘要: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参与性和体验感,体验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在现代技术推动下,乡村旅游的体验式发展已经突破单纯的田园旅游式的体验,而是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体验经济情境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入手,分析了乡村旅游体验化的发展趋势,并认为体验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存在基础设施支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协同机制共享滞后等问题,从而为体验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深入探索与应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趋势融合;发展困境

  近年来,体验经济成为社会消费的新理念,不断推动各类经济资源的整合,发展出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作为我国重要的服务产业,旅游经济也开始探索与体验经济的融合,通过触发旅游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感受提升旅游服务吸引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以其宁静平和的生活节奏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观光采摘、垂钓鲜食以及乡村民居等田园旅游更是以其高参与度的休闲模式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到目前为止,乡村旅游已经完成了从观光农业到乡村度假模式的转变,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随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旅游资源化,乡村旅游成为各地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而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休闲、观光等旅游方式忽视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旅游体验的满足感降低,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探索新的旅游业态和增长点,体验经济成为乡村旅游突破传统旅游路径依赖的切入点,为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

  一、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在政府政策推动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现代科技与管理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不断应用,中国乡村旅游朝着融观赏、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开启了产业融合、规模经营、全域发展的“乡村旅游+”的模式,更是从传统的观光、休闲、餐饮等单一化旅游产品向产业型、文化型等复合旅游产品迈进。乡村旅游已从传统点式开发趋向对旅游地的规划建设与线路开发,向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国家政策主导的新形式转变,体现了乡村旅游对农村本地资源和文化传统等与现代经济要素的融合发展趋势。首先是乡村旅游与农村传统文化的融合。近年来,文化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通过将传统文化资源嵌入旅游发展过程,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文旅产品,形成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新型生活方式的倡导,更是在旅游中深化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理念的融合,以农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以文化资源作为细分乡村旅游市场的要素,农村旅游产品开启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以新型旅游模式助力精准扶贫,以开放的姿态吸引中大型企业与社会资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主力,为体验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提供动力。其次,乡村旅游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乡村旅游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拓展了传统体验式旅游的广度,深化了现代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乡村旅游不仅通过借助科技发展理念,融合先进科学技术,打造带有科学元素的乡村旅游产品,还以现代园艺栽培技术等形成农业生产新工艺,向旅游者展示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农业优势,融合农业、科技与艺术,打造升级版采摘农业新体验,多元化旅游者体验。再次,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等自媒体平台,不仅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还能增强品牌的知名度。不仅如此,各地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方向也为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提供了可能。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乡村旅游的全景式交互体验,以虚拟旅游场景满足旅游者沉浸式旅游体验成为可能,也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乡村旅游与新型村镇建设的融合发展趋势更是为乡村旅游向体验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于提升和拉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村镇建设的稳步有序开展,又能为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

  二、体验经济情境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尽管乡村旅游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创新驱动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借助现代旅游消费理念,将乡村旅游服务向乡村旅游体验经济方向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1.农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撑体验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近乎完备,而村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提高乡村旅游的体验质量。首先,乡村交通道路设施的匮乏,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的滞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其次,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治理设施,景区生态环境受到污染;除此之外,部分景区尚缺乏完善的景区内部标识牌系统以及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缺乏更是不利于体验旅游项目的开发。

  2.乡村旅游发展的盲目性阻碍了体验式创新。乡村旅游竞争优势的本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居以及生态环境。因此,立足地区特色,打造差异化不仅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切入点,也是落脚点。但目前旅游业逐利趋向严重,创新性不足,给地方存在盲目复制效仿其他景区模式的行为趋势,不惜放弃自身特色,出现很多单一雷同的大众化项目,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加重,缺乏内容丰富的产品体系,不仅丧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更是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多样化需求。

  3.乡村地区对专业性人才吸引力不足。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性人才,而基于现代消费理念与现代技术的体验式旅游方式更对具有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很多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依然是农民,尤其是小规模的乡村旅游地区,经营者往往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也缺乏旅游经营者应具备的管理经验,因此,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文化挖掘等缺乏深入了解,限制了乡村旅游产品和内容等创新的空间,不利于体验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与应用。此外,乡村旅游部分基础设施缺乏专业人才的保养和维护,产生了闲置,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4.乡村旅游开发的协同共享机制不健全。新的经济形势下,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地区发展业绩,不考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时普通民众的参与度低,甚至没有发言权。由于资源共享不充分,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成果,在民众之间的分配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但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却由全部民众承担,共享机制的不成熟,激化了乡村地区内部矛盾,也影响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打造现代化的体验旅游方式。

  三、体验经济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以及风俗风情等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加之政府政策推动,深化旅游体验,形成旅游产业优势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有利突破,为此,需要从规划、人才以及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打破乡村旅游传统发展路径依赖。

  1.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发展规划,实现规范化管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否成功,离不开前期的合理规划布局。在尽量不破坏原生态乡村旅游面貌的同时,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合理、有序的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案。政府不仅应该加强对乡村的资源整合力度,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把关,而且应该大力引进旅游规划专业的高级人才,细化管理条例,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预防不良的景区发展现象,杜绝恶性竞争等妨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复出现。

  2.增加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提升知名度。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提升,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都为城市和乡村间的连通创造了条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芳自赏和故步自封,是要借助网络、电视、杂志期刊或者人员的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宣传,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乡村旅游的经济圈。同时,借助大数据平台,分析游客们的旅游偏好和旅行需求,有针对性的寻找宣传的亮点,广泛开展旅游推介会、农业产品展览会等,多方吸引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

  3.双管齐下,提升农民参与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农民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与经营者,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承载着,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提升,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实现政府积极帮扶和农民自身提高双管齐下,既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专业化素养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又要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设计的全过程中,打通农民参与通道。此外,创造农民不断学习的机会,积极学习积累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权责清晰,优化全民参与共享机制。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涉及政府、农民、旅游企业以及外来个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这些参与者也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虽然他们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利益的诉求点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对于经济效益的获取和追逐上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利益分配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关注点,同时也是矛盾点。合理的利润共享方案,应当本着公开、透明、按劳分配等原则,明确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确保每个参与体在得到合理回报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激励全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共享乡村旅游建设的成果,促使乡村旅游朝着权责一致、利益共享、和谐共生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愿.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经济纵横,2019(8):180.

  [2]龙兰.贵州乡村体验旅游发展探析[J].农经研究,2019(11):61-61.

  [3]林轶,曾慧珠,田茂露.基于文化旅游空间的游客体验感知研究-以广西柳州市雨卜苗寨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3):87-95.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摘要:旅游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带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使贫困人口快速脱贫。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乡村精准扶贫的进度。基于此,本文浅谈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并提出了突破瓶颈的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制约;破解

  贫困地区因为远离城市,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文明,贫困区域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叠加效果,为贫困地区利用旅游开发手段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在上个世纪末,旅游扶贫才在我国发展起来,正因为发展时间短,我国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存在很多问题,而如何突破这些问题也成了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进程的重点。

  一、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可以说是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有益于完善和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旅游经济具备产业关联度、产业链完善、综合性较强等特征。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有益于实现贫困地区更好的“造血”。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拓展了农民经济收入途径。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很多贫困地区借助自身特色,发展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首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确实促进了现代种植业、住宿业、农副产品等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完善。其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使我国各地区农民以多种形式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为人们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渠道。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有了将近四万个旅游景点,其中很多景点都在农村地区分布,这些景点实现旅游经济收入高达2千亿元。从这一点上可以看来,乡村旅游经济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有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推行精准扶贫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益于改善乡村环境通常而言,好的旅游资源通常都在偏远农村,但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缺乏人才。而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可以发挥乡村旅游资源,在我国各大政策法规辅助中,改善乡村交通条件。同时,在开发广大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中需要人才,不但可以推动在贫困乡村中应用旅游科技,也能够丰富贫困农户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继续发展能力。另外,乡村资源重新整合有助于贫困乡村转变开放包容型模式,这既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也可以实现贫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有益于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素养乡村价值其实就是乡村自然资源赋予当地人们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乡村价值中包括生活与乡村生产价值,也包括了乡村生态价值、文明培育价值、乡村文化价值。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建设,人们忽视了乡村价值,甚至有人认为这种乡村价值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从我党十八大后,为推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其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合理完善的产业扶贫方式,可以让人们重新找到乡村文化价值。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制约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严重缺乏扶贫资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缺乏资金是首要问题。缺乏资金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并未调动多方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在具体的开发乡村旅游中,通常是政府负责投入资金,却没有有效调动起多样化社会资金,这就导致了扶贫资金十分缺乏;二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本来就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从目前我国具体情况上而言,贫困人口多数都是在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了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但这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尤其是交通不便利,所以开发起来工作量太大,也需要很大的投资需求量。

  (二)贫困村民参与意识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进程近些年来,在我国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后,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很多贫困地区村民思想落后,难以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对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不理解、不注重,造成村民在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并没有过高参与的热情。同时,由于很多地区的旅游服务人员素养并不高,缺乏服务意识,出现坑游客、宰游客情况,大大影响了乡村经济向前发展。

  (三)缺乏人才资源,贫困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模式过于同质化。缺乏创意型的产品,这一现象在开发贫困乡村旅游中频繁多见。上文已经提及贫困乡村旅游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其很大原因在于缺乏人才资源,没有一批专业的旅游产品专业人员,导致这些贫困地区开放的旅游项目缺乏新意,并且模式过于单一,缺少以体验性为主的旅游项目,难以留住游客,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预期效果。

  (四)贫困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难以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从目前现实状况来讲,在需要扶贫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高的人力资源通常选择外出打工,大多小孩、老人留在了村子中,造成了农村认可年龄结构不完善,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局限,造成了乡村自身出现了精神荒芜,进而出现了“空心化”情况。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而开发乡村旅游扶贫中人力资源不足确实为有效落实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瓶颈制约的破解

  (一)加大力度投入扶贫资金,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因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只借助政府一方力量难以满足资金的需求,所以需要吸纳各方社会主体积极的、主动地参与乡村精准扶贫中,这样才能够做好开发乡村精准旅游扶贫工作。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而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政府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证乡村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性;其次,需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其中,如果使各方主体都明确意识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的重要性,那么便能够切实解决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缺乏资金现状。所以,解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缺乏问题,需要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扮演好相应角色,帮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二)注重调查研究,做好帮扶精准识工作乡村旅游扶贫想要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精准识别贫困乡村的旅游资源、贫困人群贫困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强化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化水平。首先,需要精准识别各地区旅游资源,主动向村民宣传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其次,相关部门积极向村民解释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于提高他们经济收入的作用,使村民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使他们脱贫的良好方式。再次,要调查研究各大贫困村实际情况,构建贫困村数据库,并列出贫困村名单。结合名单与当地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论证中,针对性、有目的的引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有效落实国家旅游精准扶贫政策。最后,构建识别贫困人口机制,真正解决好扶贫中的问题。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须构建合理的、完善的对象识别机制,唯有通过认真的、细致的研究,才能够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才能够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三)推动农村各大产业有效融合,留住专业的扶贫人才乡村旅游具备产业融合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在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需要优化和整合农业结构,确保各大产业互相融合发展,进而为农村人口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留住有文化、有水平的青年人才。各大贫困村,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与交通业、服务业以及餐饮业等共同向前发展。要有机整合起有助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各大资源,优化和整合农村产业而机构,联动起各大产业,带动种植业、乡村养殖业等农产品实时销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扶贫人才培养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拓展其知识视野,使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知识有着深入认识,并提高其薪资待遇,使其能够长久的留住这些扶贫人才,切实解决当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专业人才缺乏现状。

  (四)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贫困户参与意识结合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需要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机制作用,实现培训贫困农户的乡村旅游知识,从根本上加强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中的能力。首先,需要调查贫困村详细情况,并确保登记信息的细致化,这样有益于提高培训工作效果,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其次,需要大力鼓励旅游职业院校、服务机构、旅游规划机构等组织积极到乡村旅游点宣传旅游知识,做好旅游技能技术的引导,落实好帮扶对象工作,确保帮扶措施的完善性、有效性。最后,结合贫困农户实际情况,定期邀请旅游行业专家与学者到贫困村中举办相应的旅游服务培训班,以解答贫困户在脱贫致富中的问题,做好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创意以及旅游接待等方面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各大贫困农户乡村旅游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各地区的贫困人口,必须要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视角上做好工作。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从生产要素视角入手,在初级生产要素配置中做好优化,从而挖掘更加高级的旅游生产要素,结合自身旅游优势,进而达到预期的旅游产业扶贫目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扶贫方式,当前已经受到了人们普遍认可,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项政策的完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然发挥更大的效应,带动我国更多的贫困地区与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共同走向小康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04):94-98.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3]殷红梅,徐燕.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89-91.

  [4]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03):6-12.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摘要:传统农耕文化是对我国数千年农业发展历史的“生动记载”,是推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现实写照,也是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依托。在产业融合理念下,要尊重农耕文化特色,遵循乡村旅游发展规律,构建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农耕文化传承与大众多元需求持续对应。

  关键词:产业融合;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产业融合理念下推进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系统化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精神、民俗和文化等多元内涵,既为农耕文化提供了传承载体,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引领和物质支持,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对接与协同发展。

  一、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协同发展主题,农耕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层次不足现阶段,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多停留在“实物类”农耕文化,缺少明确的协同发展主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层次。首先,缺少文化开发,影响了乡村旅游项目中农耕文化的内涵表达。目前乡村旅游大多仅对“实物类”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美学、民俗信仰等文化内涵缺少有效挖掘,影响了项目开发的文化根基。其次,缺少特色开发,未能对农耕文化进行针对性、地域化开发。当前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时,并未将地域特色、独特人文风情作为“核心”卖点进行包装、挖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最后,缺少深度开发,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参与体验。目前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需求极为多元,尤其是对农事活动、传统民俗有较高参与热情,但多数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开发层次较低,影响了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

  (二)缺乏成熟的协同发展产品,农耕文化融入不足,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目前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不够和理念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第一,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的“精髓”。由于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协同、融合不足,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含量较低,未能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存在严重的产品单一化现象,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第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不佳,缺少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融合。当前乡村旅游缺少对农耕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智慧应用,未形成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完善链条,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第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缺少时代科技与传统农耕文化的充分融合。智慧技术是“原汁原味”再现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将游客需要、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价值挖掘充分结合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开发传统农耕文化时,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智慧技术开发符合本地区农耕文化优势的乡村旅游产品,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三)缺乏完善的协同发展模式,农耕文化利用不够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不佳当前在推进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时,由于缺少规范、标准的开发模式,以及品牌化、产业化的运营思维,影响了农耕文化的有序开发。一方面,未能形成理念成熟、系统规范的旅游开发模式。开发农耕文化乡村旅游产品,需要制定规范、标准的开发流程避免过度开发、生态破坏。但目前在开发农耕文化资源过程中,未能设置标准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和产品评定机制,存在盲目、无序开发的现象,增加了农耕文化的开发成本,影响了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质量。另一方面,缺少品牌化、市场化的服务意识。在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由于缺乏特色、创意推广,未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多元化诉求,影响了农耕文化旅游项目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认可度。

  二、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价值

  (一)传统农耕文化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的“新引擎”当前乡村旅游面临提升品质、完善服务内容的全新需求,以农耕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将助力乡村旅游向高品质、内涵化方向发展。首先,有效满足了游客生态、休闲的旅游诉求。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生态自然等内涵进行旅游开发,全面拓展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满足了游客“回归乡愁”的心理期待。其次,赋予乡村旅游新的特色、个性化内涵。通过深度解析传统农耕文化的多元文化特性,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乡村旅游开发,有效解决了以往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最后,综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级。通过合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赋予乡村旅游新的内涵,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二)乡村旅游是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活灵魂”乡村旅游为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也扩大了农耕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实际影响力。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文化冲击下,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传承环境逐渐消亡,部分农事活动和民俗仪式面临失传危机。通过关注游客多元化需求,以现代乡村旅游理念对传统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应用,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层级,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创造性融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农耕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乡村旅游坚持内容导向,通过综合地域资源、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等实际,以品牌化、市场化的理念运营、推广农耕文化,实现了农耕文化品牌塑造与文化创新的有效融合。

  (三)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推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对农耕文化中符合行业规律且具有开发价值和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活动。第一,在产业融合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度挖掘农耕特色、耕读文化,融入现代文化气息,提高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使乡村旅游呈现新的时代价值和内涵品味。第二,利用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新的乡村旅游项目,扩大了农业产业价值链,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农耕文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旅游改造和时代创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精神指引”。第三,实现了传承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与释放大众旅游需求的有效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活力。通过以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为动力,利用乡村旅游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改造和适当开发,实现以农耕文化为依托,具有多种形态的全新乡村旅游形式,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通过乡村旅游项目传递了保护生态、人文休闲理念,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全面协同发展。

  三、产业融合理念下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一)文化挖掘,提升旅游品质,搭建“农耕文化”为核的协同发展平台要重视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特色与农耕文化内涵,通过传承优势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要持续整合区域内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构建农耕文化、农事活动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全新旅游格局。要坚持再现经典农耕文化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形态“新突破”。通过夯实协同发展平台,重点发展优势农耕文化项目,孕育新的乡村旅游发展动能。

  (二)塑造品牌,践行市场理念,实施“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模式要及时收集、研判市场需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优势产业链。要坚持品牌发展理念,突出地域特色和农耕文化优势,通过将传统农耕的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农耕文化、乡村旅游与其他乡村服务业高度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拓宽农耕文化的发展空间。要践行市场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农耕文化开发方案,建设优质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有鲜明个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提高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益。通过制定规范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求,合理设置区域内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规划指引、产业链条发展的协同共赢目标。

  (三)聚焦游客,深化参与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创新”方向发展要以优化游客体验为导向,将游客的养生、休闲等消费需求融入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全过程,提高农耕文化乡村旅游项目的参与深度。通过对区域内农耕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打造,为游客提供全新参与体验。要对游客的多元需求进行挖掘、整理和科学分类,通过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农耕旅游”“文化式农耕民俗”等多种旅游项目,增强乡村旅游的“特色”体验。要以地域特色为依托,开发多类型、立体化的农耕文化资源利用新模式,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个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黏性。通过开发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农家生活旅游项目,建设“原模原样”的乡村旅游设施,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要用好“农耕文化”的特色内涵,将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旅游,构建农耕文化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整体”,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智慧开发,完善保护机制,坚持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并行”发展理念要充分利用AR、VR技术和传媒科技等智慧技术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现代”包装,优化乡村旅游展示效果,实现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智慧化融合。要以智慧创意为指引,坚持农耕文化保护与应用并重的开发导向,推进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要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农耕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有序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粗放经营向产业协同方向转型。要尊重农耕文化的资源特色和传承规律,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良好氛围,确保农耕文化资源实现持续开发和生态应用。

  参考文献

  [1]焦雷,李晓东.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挖掘研究——以沂源三岔乡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6):208-212.

  [2]樊志勇,沈左源.以供给侧改革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J].人民论坛,2018,(9):92-93.

  [3]解胜利,赵晓芳.从传统到现代:农耕文化的嬗变与复兴[J].学习与实践,2019,(2):126-132.

  [4]龙文军,张莹,王佳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5-20.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https://m.cqwcsy.com/sanwensuibi/99400/

分享

热门关注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导游词

旅游随笔

五一旅游疫情防控方案

旅游随笔

关于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工作的情况汇报

旅游随笔

2020年全县旅游行业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

旅游随笔

2019年旅游执法计划

旅游随笔

广西边境旅游试验区的设立,旨在通过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推进沿边重点地区

旅游随笔

中职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随笔

我市乡村旅游商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旅游随笔

山东高职院校名单

旅游随笔

《好花红》对贵州民族艺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影响

旅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