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毕业论文完整版《平凡的世界》

2021-12-01   来源:人生随笔

  文学院毕业论文完整版《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励志主题与功能

  摘 要:《平凡的世界》自问世至今,被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奉为人生的“精神宝典”。它之所以一直备受喜爱与追捧,与其包含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深刻认识的两大主题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两大主题是: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奋斗如何成就人生。这不仅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所要重点突出和表现的内容,也是青年人最能找到情感共鸣并且受到励志教育的地方。《平凡的世界》因为处处表现了励志、温暖与感动,造就了其经久不衰的传奇。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励志 ; 知识 ; 奋斗

  “励志”,在《现代汉语词典》[1]840中的解释是:“(动词)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举例子为“励志读书”、“励志图强”,均表现了强烈的动词含义构成联动短语。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变化,“励志”这一词语越来越倾向于表达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概念,多放在名词前面表示修饰或者限定作用。例如,经常见诸于电视和报纸媒体的有“励志电影”、“励志话语”、“励志歌曲”、“励志书籍”等,表达出催人上进,坚持志向,永不退缩的含义。时下,各种励志图书,励志电影,励志讲座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各大畅销书榜单上,《成功的100条基本法则》、《北大优等生是如何炼成的》、《杜拉拉升职记》等各种教人励志的图书赫然在列。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国家和社会对于励志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应地,文化市场对于励志性图书的需求也持续旺盛。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读者购买最多,各大图书馆借阅量最大,对广大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是《平凡的世界》。在中国当代青年人乃至中老年人中,几乎无人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无人不知道孙少平、孙少安。当年,“路遥翻阅各种报纸杂志,走遍了乡村小镇,学校机关,工矿企业,集贸市场,采访了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等各种人物,后来把自己关在榆林的一间小屋里潜心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它在普通读者心中,甚至可以和《红楼梦》相媲美。”[2]与当下正在流行的畅销书直接告诉读者成功的捷径或者攀升的伎俩相比,《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类的畅销书,它的励志主题与功能显得更加宛转和深刻。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于《平凡的世界》的追捧和认可,大多是因为被书中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孙兰香、金波等人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所感动和激励。

  今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同样都是在平凡的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作为一本倍受青睐的励志性书籍,《平凡的世界》以其所描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人坎坷而坚韧的人生历程,迷惘而坚定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路遥对于青年人的人生指导和情感激励。他们虽都出身卑微,却永葆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和努力奋斗,最终都获得了生活状况的巨大改观,这些人物形象对于时下青年人笃定信念,追求理想、奋斗不止提供了良好的励志主题与励志功能。下面,笔者将从“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奋斗终将成就人生”二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一)知识与心灵成长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作者泼墨描写的一个形象,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骨子里深深地打着农村后生的印迹。在县城读高中的他,因为家境贫寒,吃穿用度均落后于同班同学,又正值十七八岁的年纪,拥有着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常常感到自卑,因此在班里不善言谈。幸而天性使然,他拥有着其他人都没有的兴趣:阅读和游历。从初中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就疯狂地迷上了苏联小说,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地搜索各种书籍,每天沉醉在读书中。此外,孙少平在内心一种隐隐的好奇与新鲜的鼓动下,对双水村之外的“大世界”——原西县城充满了兴趣。知识的增多与视野的扩展使孙少平在班里脱颖而出,原因是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听他讲故事。敏感而自卑的孙少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都低人一等。这无疑是他心理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初尝了阅读带给他的满足和骄傲,使他由最初的自卑甚至自闭开始向自信迈进。让他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坚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读书、思考和游历,在班里变得活跃起来,讲故事、发表时事评论、接连获得乒乓球冠军,种种表现让他在班里也成了“人物”。从草根阶层走上来的“人物”,获得了与“上层人物”田晓霞、原西县文化馆馆长共同奔赴黄原地区代表原西县城参加演讲比赛的机会。孙少平获得了人生第二次视野的拓展,他从原西县城走到了更为广阔更为先进文明的黄原地区。经历了贫困,饥饿,初恋失败的孙少平,内心变得平静安然,他逐渐抛弃了很多“乡巴佬”式的狭隘和偏见,抛弃了虚荣和自卑。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从自卑虚荣走向平实昂扬,根本原因来自于大量地阅读和汲取知识。他从一个被人耻笑看不起的穷小子变成了受人尊敬,被女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的班里的“风云人物”,起初仅仅是因为他比别人阅读了更多的课外书,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使得他在同学们面前具有发言权。这就是知识带给人的益处,首先让你拥有智慧,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让你拥有自信,拥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在双水村三年的教师生涯中,孙少平的人生出现第三个转折点——在田晓霞的影响下坚持看报,关注国内国际时事,阅读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书籍。田晓霞的出现,无疑是给孙少平的生活中增添了一道耀眼夺目的光彩,如果说孙少平之前取得的进步,赢得的尊重,仅仅是来自于自发性阅读带来的知识面的扩大的话,那么在田晓霞的引导之后,他开始走向了思想的觉醒。他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对未知的环境和生活充满向往,他渴望在陌生艰难的环境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年很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这动机也许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或者荣誉,而纯粹出于青春的激情……[3]是的,是青春的激情。坚持看书读报,关心时事政治,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已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他要走出去,哪怕再苦再累,哪怕明知道未来是无底深渊,他也要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出走黄原的孙少平,不出所料成为了城市最底层身份最卑微的揽工汉,但是就在每天繁重的劳动之后,他依然坚持读书。他向诗人贾冰借书,向田晓霞借书,他在别人都熟睡之后,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后来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他索性搬出集体宿舍,住在没门没窗阴暗湿冷的建筑工地上,坚持秉烛夜读。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在他著名的《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少平长期在读书中怡情、傅彩、长才,逐渐走向了思想的智慧与成熟。

  我们看到,最终成为铜城煤矿工人的孙少平,没有重复哥哥孙少安的命运,不出几年时间,他就成功地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变成了有正式工作的“公家人”,他不仅得到了富家子弟的认可和尊重,还得到了田晓霞、金秀这种知识女青年的爱慕。经历了师傅王世才和女朋友田晓霞的意外离去后,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而是将悲痛化为前进的动力,决心在煤矿呆一辈子,为逝去的挚爱而好好生活。这是孙少平内心走向真正成熟的标志。

  (二)知识与身份转变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按照理想的意图并在理想的力量推动下来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的。这种利用是按照人的方式实现着人与自然双向适应的文化主义原则,实现这个原则一个极其重要又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必须要有知识,既要有关于自然的知识,又要有关于人文社会的知识。只有综合地运用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知识,人们才能按照体现着两个制度和真善美的统一的文化主义的原则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生产和创造人化的自然界。”[4]从这个哲学命题出发,人类的生活本质就是对于知识的反复追求与实践。知识的多寡和深浅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力度与范围。在《平凡的世界》中,既有无知愚昧的农民、憨人形象,也有学问高深的大学生、官员形象。毫无疑问,在涉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参与与改造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权威。

  “人类生存的本能催生知识。从认识论的视角,人类历史其实就是知识史。知识给予人类的利益,诱惑着更多人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娱乐爱好变成职业谋生。”[5]生存本能间接地激发了青年人参与到社会发展大潮中的极大热情,从而间接地将知识的力量呈现在青年面前。在《平凡的世界》中,沐浴着教育变革的春风,享受到“高考制度”恢复甜头的孙兰香和金秀,对于知识与命运的关系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与孙少平、金波上学时候艰苦的环境,涣散的教学相比,孙兰香和金秀无疑赶上了教育变革之后教学正规、环境适宜的年代。她们在哥哥的引导下,通过努力学习,在机会均等的“高考”大战中获得胜利,顺利地步入了大学之门,接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高等教育,成为当时社会人们啧啧称赞的“精英人群”。 在省城繁华、先进的环境下和大学开放、自由的氛围下,她们不但拥有了学业上的进步,同时获得了生活上的重生,气质上完全和城里的姑娘一样,甚至还和优秀的男同学产生了爱恋关系。用知识本身换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们的生活轨迹已经沿着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行驶。姐妹俩不仅走出了农村,并且注定要在繁华的城市里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

  《平凡的世界》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中“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城市中的身份形象,如公务员、教师、记者、作家诗人、医生,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客观生活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因而在对于客观生活的改造与控制方面更具主动权。但是,生活在石圪节公社、双水村的农民、憨人,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与天斗、与地斗”的农业生产,他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用艰辛的工作换来卑微的生存。知识,就是客观生活中的一把标尺,用宽度和厚度划分出来身份的高低与命运的优劣。命运,有时候虽然残忍,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体现着公平。如果没有书籍,没有知识,没有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世世代代居住在双水村里的孙少平、孙兰香和金秀根本无法接触到城市中先进的物质和文明,从而根本无法改变扎根农村的命运。

  (三)对青年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是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尽管在目前社会中,“知识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各种观点在疯狂地叫嚣,时而颤动着我们的思想底线。但《平凡的世界》这本畅销书榜的“常青树”,给这个价值多元、混乱,浮躁、病态的时代以有力地回击。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曾经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的命题,认为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立足近代人类只是发展的状况,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二为一”的命题,实际上就是肯定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4]由此证明,无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如何变化,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有力武器这一命题始终不变。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对教育的重视,知识的尊重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主题。高考制度“这种公平竞争的机制至今一直在选拔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使无论出身高贵还是出身贫寒的学生至少有了一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金榜题名”的公正渠道”[6]现今这个时代,正是高考制度最为辉煌的时期,中国的绝大多数青年人无一例外地都要接受高考的考验。《平凡的世界》恰恰反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教育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崛起。因此,虽历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青年人还是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找到了充分的现实依据与情感共鸣,“拥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再一次根植于每个青年人的内心。

  由唐韧、黎超然、吕欣于1998年进行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结果表明,《平凡的世界》在大专以上文化的知识分子中间受欢迎的程度最高,因为他们自身在艰难中成材的经历使他们对作品能够产生特殊的情感共鸣。之后,邵艳君于2002年6月在北京大学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平凡的世界》的认可度极高。[7]参与调查的读者李宏写道: “十多年来,每当工作上屡受挫折而心情苦闷时,每当生活上面临困境而深感迷茫时,我总喜欢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一看,每重温一次,都感触匪浅,受益良多。《平凡的世界》让我感受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敢于吃苦;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敢于创新;人生需要直面挫折,敢于挑战。”[8]读者鲍红艳说;“掩上书,我的眼前还浮现他们的身影,其实,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平凡,只要你有在困难中前行的勇气,在挫折中分歧的斗志,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雄心,你的一生就会多姿多彩。”[9]《平凡的世界》作为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类书籍,它本身也是知识的化身,当读者看到书中孙少平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们在情感上被激励和鼓动着,同时,他们也在精神世界的提升中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奋斗终将成就人生

  白岩松说过,人的一生只有百分之五是精彩的,也只有百分之五是痛苦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那么,在这百分之九十五的不精彩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困苦与挣扎,都会感受到孤单,困惑与恐惧。逃避不了,只能面对。在《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用最朴实生动的行为,向我们阐释出了这样的道理:无论出于何种境地,唯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奋斗不止的行动,才会走过坎坷,迈向成功。

  (一)、孙少平的奋斗人生

  孙少平因为厌倦了眼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和内心的存在感,他决定出走黄原。初到黄原,只能以揽工为生,他将自己以一块五的廉价“卖”给了黄原城郊阳沟大队的一处工地,工作内容是背石头。一个读书人,却靠出卖力气以求生存,书中这样描写道: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帮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疼,一路上只能半闭半睁,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10]107

  在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之下,他的脊背被压烂了,身体像火烧一般灼疼,两只手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但是这种艰苦卓绝的劳动不但没有令孙少平想到放弃,他反而暗自庆幸自己表现良好没有被主家开除。两个月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从细皮嫩肉的书生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揽工汉。和其他揽工汉一样,每结束一个工作,就站在东关大桥上,等待着被下一个包工头领走。

  在铜城大牙湾煤矿当煤炭工人,对于富家子弟来说,是既累又脏并且危险的活计,但是在孙少平心中,却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一个农村的孩子,习惯了祖祖辈辈靠在农村“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能有一个吃“公家饭”的机会,拥有城市户口,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矿井下的工作,紧张,快速,沉重。“稍有不慎,踩在残暴无情的溜子上,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11]29孙少平没有被煤矿里可怖的工作环境吓倒,第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人能坚持上满班,只有他做到了。半年之后,孙少平完全适应了煤矿的生活,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他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保持着巨大的热情,从来没有感到厌倦与不满。经历了师傅王世才以及女朋友田晓霞的意外死亡之后,少平艰难地从极度的痛苦之中振作起来,他将巨大的悲痛化做前进的动力,更加坚定了在煤矿呆一辈子,完成师傅未完成的使命的决心。

  由于他工作当中一贯的优秀表现,矿区领导任命他为采煤二班班长,后来还被评选为铜城矿务局的“青年突击手”。不难看出,孙少平已经完全适应,甚至是依恋上了煤矿的生活。他在矿区的表现,同时也征服了起初那些起初瞧不起他的富家子弟,因为长期不下井而经济困难,他们都不惜将自己最好的日用品卖给孙少平,以讨得一点收入。曾经的穷小子竟然变成了“土财主”,生活毫不客气地重新置换了位置。

  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孙少平完成了身份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脱离了农民的生存模式,成为了一名城里人。一个人, 要想在生活中真的强大起来,唯有坚持不懈地奋斗。任何人最终还是要崇拜那些靠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孙少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要如何对待奋斗,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二)、孙少安的“创业史”

  孙少安高小毕业后,留在村里务农,十八岁就担任了生产二队队长,几年之后率先在村里搞起了生产责任制,队里的庄稼收成大有起色。婚后的孙少安,妻子贤惠,儿子可爱,然而“温饱黑甜”的生活却满足不了孙少安内心蠢蠢欲动的致富渴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同学刘根民的引介下,做起了人生第一笔挣钱行当——给县立高中拉砖。

  孙少安排除万难,通过向公社贷款,向岳父借钱,远赴山西买骡子等,才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他住在城郊偏僻的山塆里一孔破窑洞里,周围全荒荒草纵深,吃饭就是用土豆和小米胡乱地煮一锅粥吃。“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想到,在这样一些地方普通人所过的那种艰辛生活呢?”[10]67对于孙少安来说,这样的日子还是蛮不错的,他甚至兴奋于每天下午在菜市场捡别人丢弃不要的烂菜叶子,重要的是不要一分钱,又给他节省了好大一笔生活成本。工地结束之后,刨去各项开支,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足足两千五百块钱,这让村里很多人羡慕不已,孙玉厚一家人在村里渐渐挺直了腰杆。孙少安却并不为此激动,他正在平静地构思着另一个宏伟蓝图——开办一个烧砖厂。在城里拉砖的时候,他发现到处都在搞基建,对于砖瓦的需求很大,于是他想到了创业。

  任何创业的道路都是布满了荆棘,孙少安没有畏惧,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上去,承包地皮,修建砖窑,学习技术,打土坯……一个多月时间,孙少安的烧砖窑就出了四窑砖,刨去各种成本费用,足足赚了七百来块钱,这可是庄稼人半辈子都攒不下来的数目。目光远大的孙少安,立马上升为双水村里的第一号瞩目人物。“外人并不知道少安在事业繁荣的背后,充满了重重的困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用血汗换来的,要维持一个烧砖窑,起码得三四个好劳力,他们一家人既要种庄稼,又要侍候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把力气出到了极限。”[10]111

  不久在县上举行的“夸富”会上,孙少安作为双水村临时拼凑起来的“冒尖户”,和其他“冒尖户”一起美美地光荣了一把。他没有被眼前海市蜃楼般的荣耀所迷惑,而是开始谋算他的下一步宏图远景——再买一个大型的制砖机,多开几个砖窑,办成真正的砖厂。面对双水村村民想要在砖厂谋生的期待,孙少安贷款一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砖厂的工作中以获得收益。他带着创业者的激情,很快就办理完毕所有繁琐的手续。然而天公偏不作美,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他的砖烧砸了,原因就在于雇佣的那个“二把刀”河南师傅身上,粗略估计,损失都在五六千元以上,这几乎等于是宣布孙少安破产了。面对村民们讨要工资的叫嚣和鄙薄的眼神,背负着一万多元的债务,孙少安和妻子贺秀莲陷入了痛不欲生的沉思之中。痛定思痛,夫妻俩决定先将村民的工资发下去,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砖厂尽快开张,才能有繁盛的希望。

  真正的强者永远都不会倒下,孙少安每天早出晚归,筹集资金,尽量避免和村里人见面,只是和妻子贺秀莲相互扶持着渡过难关。经过一年的起死回生,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开张砖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孙少安的砖厂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越办越红火,渐渐达到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事业渐入佳境,少安不计前嫌,继续雇佣村里曾经嘲笑他们的人来帮忙, “好财主”的名声杨遍了双水村和东拉河一带的许多地方。孙少安一家老小也终于抬起多年来因为贫困而低下的头,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更有尊严地生活着。

  (三)对青年的启示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整体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人生的道路上还是充满了坎坷,灵魂还是同样接受着生活的考验。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职,都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但更不能妄自尊大,我们要寻找心灵的归宿,奋斗,同样只有奋斗,才能给人心灵的慰藉。”[12]观察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生历程,我们发现,个体在奋斗的过程中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首先,要有苦难意识,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苦难意识,就是人要对生存的艰难具备足够的心理认知并具有随时接受它的心理准备。《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写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就传达出了苦难意识的含义:

  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都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10]326

  这是作者路遥借少平之口送给读者的心灵鸡汤——痛苦绝对不是白白忍受的,它将使我们伟大。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也是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则必须要经过忍受痛苦、接受失败这一过程。

  “人类自诞生之日就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和生存压力,这种压力是无边无际、与生俱来、无法躲避的。”[13]漫漫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想坚持不懈地奋斗,唯有保持强健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不断磨炼出来的。”[14]孙少平和孙少安在人生的创业之初,都遇到了各种苦难和挑战,他们不但没有想过放弃,反而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最终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人对于成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不能沉浸在一时的失败之中不能自拔,与其在抱怨与无奈之中虚度光阴,不如拿出决定和行动来从头再来。

  读者李雪松说:“在灰蒙蒙的社会背景下,虽然挫折与失败缠绕着书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书中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形象却始终成为亮在我们心头的明灯”[15]

  读者李彩艳写道:“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它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7]

  读者朱航满说:“那本书(指《平凡的世界》)被我们兄弟三人轮番阅读,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兄弟三人各自为理想和谋生挣扎奋斗,期间辛酸沧桑,常常是一言难尽。三个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在人世间碌碌无为。而当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我们三人的心中,都是一种生存的法则。许多时候,我都会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兄弟两个——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的人生之路与我们常常是那样的相似。因为,我总觉得,这小说是真正写给我们这些平凡人阅读的。”[16]

  从这些读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平凡的世界》中关于“奋斗不止”的励志主题,伴随着一代代年轻人走过人生坎坷而荒芜的路程,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和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这种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向上的,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平凡的世界》的励志功能已经得到了广泛意义上的印证。

  三、结语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大都潜伏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体要征服世界的梦想。略萨在《谎言中的真实》中曾指出:“小说之所以写出来让人看,为的是人们能拥有他们不甘心过不上的生活。”文学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让人们在想象中获得满足,让人们产生了希望。[17]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11]这正是千百万万读者对于《平凡的世界》热捧的根本原因,这本文学类书籍,以其深刻的励志性主题与功能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在平凡的世界里,不论你处于何种境地,都要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后用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0.

  [2]曹爱华.诗意人生 君子风度—论孙少平的完美人格[J].名作欣赏,2010,(23).

  [3]高源英.略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7,(3).

  [4]夏甄陶.知识的力量[J].哲学研究,2000,(3).

  [5]张春楼 田应利.论知识的命运[J].理论界,2010,(7).

  [6]严考亮.邓小平作出恢复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7]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

  [8]李宏.平凡中铸就精彩人生——读《平凡的世界》有感[J].秘书工作, 2008,(6).

  [9]鲍红艳.生命从苦难开始——读<平凡的世界>有感[J]工友,2010,(3).

  [10]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2]赵文煜.论《平凡的世界》人物奋斗观[J]经营管理者,2010,(12).

  [13] 杨峰.经典文学中的苦难意识探析.[J]江汉论坛,2008,(8).

  [14] 张新立 王卿.大学生如何提高意志力和挫折承受力[J].新课程学习, 2010,(10).

  [15]李雪松.你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记[J].阅读与写作,2009,(9).

  [16]朱航满.温暖与伤感——路遥论.[J]艺术广角,2011,(1).

  [17]刘凤芹.励志与情感的传奇——路遥作品和《大长今》魅力的共同元素[J].名作欣赏,2009,(21).

  [18]雷达.路遥研究资料 [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19]Arthur Schopenhauer:THEORY SUICIDE AND DEATH,Guangming daily press,In June 2006,the first edition.

  [20]Thomas,Sir,Saint More:UTOPIA,Wordsworth Edition Ltd, In October 1998.

文学院毕业论文完整版《平凡的世界》

https://m.cqwcsy.com/sanwensuibi/99546/

分享

热门关注

运输车队年度工作总结

人生随笔

2021关于政绩观主题党课讲稿

人生随笔

危机与生机演讲稿

人生随笔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免费

人生随笔

护理个人工作总结

人生随笔

银行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人生随笔

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调研报告

人生随笔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生随笔

开启人生新征程的美句

人生随笔

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人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