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与杂文

2019-12-17   来源:杂文随笔

  导语: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随笔与杂文》,欢迎阅读。

  随笔与杂文【第一篇】:独处,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教养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个镜头,冯小刚饰演的老师在下课后,走到学校操场的角落里,趁四下无人撒了一泡尿,却被捣蛋的学生拿望远镜给窥见了。

  这个穿白衬衫,戴金丝眼睛,平日上课一本正经的老师,在那一刻多少有些滑稽。

  但这样的事情,生活里并不少。

  那些乍一看总是一团和气的,未必真的性善;那些衣冠楚楚的,也未必真是君子。

  唯有当环境对人缺乏监督与限制的时候,一个人真正的品性才会真正显露。

  昨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发现洗手间外面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凑近一看,才发现是保洁阿姨和其它公司的一个女孩在发生争执。

  阿姨指着墙上的“禁止往水槽倒剩饭、茶叶”给女孩看,那个女孩昂着头瞧也不瞧,只是不停地重复着“你这人真多事,走开,别影响我工作。”

  见女孩始终无动于衷,阿姨又说了句:

  “每次都是你,早上趁没人的时候往水槽倒茶叶,搞得水槽被堵,影响别人使用,我好心提醒了你几次,你还骂人,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有本事把你们老板叫来。”

  这时,我身旁的一些女孩也开始低语,“每天早上来上班水槽都是满满的茶叶,原来都是她倒的啊。”

  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那女孩的态度才渐渐软了下来,说自己以后会注意。

  但,话是这么说,丢出去的人想要再捡起并不容易。

  人们往往会把一个人在最不设防时的表现,认为是他教养的底线。

  这种时候,任何伪装出的高尚与道德,一旦露馅,就意味着整个人设的土崩瓦解。

  《羞羞的铁拳》上映的时候,我和家人也一起去电影院里看了。

  当时坐在我身后的是一对母子,妈妈很年轻,孩子大概有八九岁。只不过那个孩子很调皮,从坐在我身后开始,就一直折腾个不停。

  先是把脚踩到我的座椅靠背上不停地抖腿,被他妈妈制止之后,又开始不停地在他妈妈耳边发牢骚。

  “你能不能乖一点,你这样会影响到别人看电影的,再不听话妈妈以后再也不带你来电影院了。”那个妈妈很严肃地对着儿子说道。

  后来那个孩子的确安静了许多,但等到电影放完的时候,又开始进入失控状态。

  其他观众都在慢慢离开电影院,就剩下他们母子还留在座位上。

  那个妈妈着急地拉着孩子要走,孩子却坐在座位上死活不动,拿着剩下的爆米花到处乱扔。

  “快点走,听话,出去妈妈给你买汉堡包。”听到妈妈的允诺后,那个孩子终于站了起来,就在他离开座位的片刻,一脚把一个可乐杯踢了好远。

  但是那个妈妈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拉着孩子自顾自的走着。

  “哎呦,你小心点,刚买的裤子,弄湿了再也不给你买了。”这是我听到的她和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妈妈蛮有教养的,但散场的最后几分钟,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影院人多的时候,知道顾及别人,人少了,却开始肆意妄为,这只是假装有教养而已。

  因为真正的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自我约束的准则。

  我见了太多人,人前总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人后却深陷教养的泥潭。

  公交车上,看见四周无人,便把垃圾随手乱丢,甚至到处吐痰;

  洗手间里,明明写着禁止吸烟,烟头却丢得四处都是;明明写着节约纸张,成堆的纸张却被团做一团,扔在地上;

  夜深人静遛狗散步的时候,宠物留下的粪便就可以视若无睹;

  商场试衣间里的鞋子被乱丢乱扔乱踩,人坐的小凳子上满满是脚印,甚至有些人,拿着口红在试衣镜上乱写乱画,造谣商家的百般不是。

  越是没人的时候,人的惰性与恶越是加倍显现,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能不能在缺少监督的时候坚守住道德的高地。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某大型超市一周内被客户多次投诉,购买的一些商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后来通过监控视频终于确认了嫌疑人是一个年轻姑娘。

  她每次都是趁超市快关门,客流量少的时候,实施破坏。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姑娘被抓住以后,大家才发现她竟然是当地一所211大学的研究生。

  而她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只是简单地用了句“压力大,想找点刺激,大不了,我赔你们钱”,丝毫没有一点悔改之意。

  很明显,学历并没有为她带来教养,知识也丝毫没有改变她的内心。

  巴德勒博士说过:

  “独处时没有道德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也是不会受到教育的,他们是没有教养的人,无论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因为慎独,是一切教养与学识的基础。

  她根本不懂得如何在无人的时候坚守自我,如何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尊重别人的利益与付出。

  一个人再怎么衣冠楚楚,人后丢了操守,也是道貌岸然。

  随笔与杂文【第二篇】:杂文和散文的区别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

  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

  随笔与杂文【第三篇】:梦中清香

  每当买了水果,总要在床头枕边摆放一盘。尤其柠檬,那香气若即若离,幽幽然,飘飘然,比花香好闻,香气氤氲中给人清洁纯净的气息。情不自禁回忆起早年晚间躲在书店仓库读到的一篇前苏联小说《柠檬飘香》(原译榅桲飘香),讲的是爱情故事。那情感中没有不洁净的成分,除了爱情只有爱情。那爱情的描写有点纯柏拉图似的,完全的精神感觉,很唯美的。就像这柠檬散发出的自然气息,与私欲毫无关系。仿佛加进少许世俗欲念,就破坏了柠檬自然的清香。

  然而,那榅桲与柠檬同科但不是柠檬,香味倒相差无几。这种香气并不妖艳惑众。闻着这自然的芬芳,在闭眼入睡时,只有大自然的美好,以及自然中原本应有的氛围。做梦并没有梦见爱情,只是对周边动植物情爱的欣赏和陶醉,梦中成了旁观者。如此之情调很是高洁,毫无杂念。那种陶然自得的感觉在清醒时并不存在,只能在梦中领略。朦胧间,似乎梦见了,森林中的雾霭,山峦间的小溪,鸟语花香。于是有了嗣后写的短诗笺:

  那雨后空山,绿色幽径的眼神。

  许久,许久,寻找。

  思想之风,梳理悠悠的柳丝。

  似乎,闻到自然的芬芳,听到小溪的衷曲。

  ……

  随笔与杂文【第四篇】:散文、随笔、杂文的区别

  一、杂文和随笔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题材”选取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总之,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二、随笔和散文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祝愿“随笔”在“文体复兴”中得到日益兴隆的长足发展!企望散文在“文体净化”中得到除旧布新的真正繁荣!

  笔者在网络上经常听到有人问“随笔和散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现在真是迷糊得很啊!”而且不止一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说明随笔与散文的确不大好区别。因为中国小说、杂文、随笔都是从散文中分离出来的。小说分离得早些,其次是杂文,随笔晚些。近代西方随笔的传入,中国人才把散文中比较随意性的那部分文章分离出来,作为随笔称呼和使用。

  所以到现在为止,散文与随笔仍然是放在一起,是一个文体范畴。各大文学网站开办的栏目,也往往把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叫“散文随笔”,很少有把它们分开的。个别的有把“杂文随笔”放在一起的。理论界也总是把随笔称为大散文的一种。因此,读者容易把它们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影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其它的各种解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人一个说法。再说,随笔何时能够彻底从散文中脱离出来,也要看随笔的发展程度,现在不好下结论。

  随笔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从形式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辞海》的解释为准。随笔随笔,第一是随意,第二是笔录。也就是随时笔录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这是从其表现手法来概括的。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性是随笔的核心,随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现。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这又是从其风格上来概括的。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笔者喜欢随笔这种文体,定阅广东省办的《随笔》杂志多年。知道在这本杂志发表文章的多是一些思想家、学者或杂文家,例如:邵燕祥、朱铁志、牧惠、舒展、于光远、王开林、祝勇、屠岸、刘湛秋、范曾、严秀、马步升、章明等。这本杂志所发表的随笔,以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主体,至于那些闲散的、经济的、影视的则很少发表。因此,《随笔》在知识界一直很有影响。我认为真正的随笔,就应该是这样的随笔,而不是把随笔搞得太宽泛。

  在网络上发现,现在随笔越来越广泛,简直是泛滥成灾。一是好多作者混淆了散文与随笔的界限和区别,一篇文章在这个媒介叫散文,放到那个媒介又叫随笔。仔细想来,随笔与散文还是有区别的。散文重创造,允许虚构,讲究艺术的完整性。随笔较随意,议论性文字多,重在知识性与思想性的传播。二是把随笔搞得无所不能、无孔不入。宋代人说:凡有水井处,皆有人歌柳永词。现在是凡有文字处,皆有随笔存在。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社会,下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旅行集会等皆入随笔。特别是充斥各网站版面的散文随笔栏目,不论有无思想性或知识性,只要是发在这里的文章,统统是散文随笔。那些反映个人闲散生活的小心情文章,也归类为随笔,美其名曰:小资心情随笔或自由主义随笔。在当前火热的博客文本中,那些欲望的告白和内心私秘的揭示。或者苍凉直入人生,或者缠绵含蓄道出情怀。也都叫随笔。他们是在美国福克纳、纳斯科夫、北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欧洲的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杜拉斯、卡尔唯诺、奥威尔,中国的余华、苏童、王小波,日本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文本文风侵染下成长的一代,多数是70年代后和80年代出生的新新类人。从而在文本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呈现题材的城市化、工业化、后现代化,手法的多元化、实验化,个体化。有些女性直接受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等人的影响,写出的闲适随笔,一般都是家长里短的私人生活或女性秘密,很少体现随笔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传播。所以,读起来有些软绵绵、酸溜溜、甜蜜蜜的感觉,提不起精神来。与近代史上那些大家相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大家知道,70年代末,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设“随想录”专栏,提倡说真话,用随笔的形式反思历史,反思和批判自己,开一代风气,为当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丰碑,也鼓舞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奠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基调。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金《随想录》。冰心的随笔“想到就写”,密切关注社会进步,自觉担承起作家的责任,使随笔触入社会的变革,充当评议时政的角色。现在的女作家很少有这样的笔触,随笔局限于卿卿我我的私人小生活的圈子,就减弱了随笔的思想性知识性特征。再拿孙犁来说,他的随笔,继承鲁迅以来的文学风格,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书写时代的最强音,为新时期的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三位文学前辈站在时代高峰上的宏大声音,成为作家说真话的楷模,影响了一个正在巨变的时代。后来不少作家,正是受到他们的启迪,才加人随笔的行列,共同创造出繁花似锦的文学新天地。而现在的随笔却远离社会、疏远时代,作个人的无病呻吟。

  我们知道,即便在西方文学中,随笔也是以思想性和知识性见长的。随笔开始于英国,也特别繁荣于英国。但是,那些写琐碎生活的随笔却流传不广,反而那些哲学家的随笔都被翻译到中国来。十八世纪后期,一位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写了两卷散文,题其书名曰《伊里亚随笔》。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也是写随笔的高手。培根《论人生》这本书,笔者不知读了多少遍,很受启发,也增长知识。十六世纪的法国人蒙田,也是著名的散文随笔大家。周国平写随笔就受蒙田的影响。在北京的知识界兴起的学者散文,如果归属的话,也只能叫知识性随笔。即以传播知识为宗旨的。所以,那些以模仿西方国家随笔写法的年轻人,不妨多看看那些大师的随笔。他们至少不会误导年轻人。当然学任何人都不能死吞活剥,照猫画虎,而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创新上下功夫。尼采目前很热,但是如果都模仿尼采,就会产生许多疯子或偏执狂。学尼采要学他对上帝的怀疑和宣判,以及他大胆的论证精神。

  现在有人提出随笔要写生活常态,没必要担当哲学家的责任。笔者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构同的。随笔的社会性是不能抹杀的。随笔如果不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不干预社会,那还不如笔记。何况随笔与笔记是有区别的,笔记是不加思考只记下所看所读的内容,由于来不及整理,只是原始的记录。笔记要想整理为随笔,那还要来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加工提炼的功夫。如果只记录个人小心情或小圈子生活,那还不如去写日记方便。日记的隐秘性也比随笔强。笔者的意思是说,随笔不宜写那些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应该多写理性的思考和干预社会重大事件。因为随笔本来就是从散文中脱离而来的比较有思想性的那部分文章。

  总之,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是随笔的本质特征。随笔从散文中彻底脱离出来,也只能是议论性散文那一部分可以实现,叙事、抒情的散文无论怎么样,也难脱散文的干系。这就是笔者对随笔这一文体的思考。

  随笔与杂文【第五篇】: 你过得不好,别拿穷当借口

  听说小婷最近报了个瑜伽班,怪不得觉得她越来越有气质了,身材也越来越好了。

  羡慕她,真有钱,瑜伽班可贵了,虽然我也想变美,可是我没钱啊。

  我和朋友莉莉的这段对话几乎几个月就会重复一次,无非是羡慕对象换了,这次是报瑜伽班的小婷,上次是去台湾旅游的丽儿。

  我问她,如果真的也很喜欢的话,为什么不存几个月钱去实现它呢?

  莉莉给出的理由是,她存不下钱,因为她不愿意为了未来不确定的事情而影响眼前的生活。

  “日子都过不好,还搞这些幺蛾子干啥。”

  没钱,似乎成了人们拒绝成长的最好借口。

  想健身,没钱办卡。

  于是每天窝在沙发上打游戏刷手机,日子一天一天过,体重计上的数字和体检报告上的感叹号比翼齐飞。

  想学习新技能,没钱报班。

  于是持续两点一线的麻木生活,按部就班地做着重复的工作,三年过去了还是普通职员,看着别人升职加薪,心里默默发酸:一定是给老板送礼了。

  嫌普通工作没自由,想创业,没有本钱。

  于是一边持续抱怨工作,一边嘲笑朋友圈做代购的朋友可真low 呀。

  一边羡慕,一边不作为,然后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没钱”上。

  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并不是少数。

  - 01 -

  没钱,有时只是逃避努力的理由。

  前段时间回老家,亲戚来串门,提起了一个远方表哥,频频摇头,恨铁不成钢。

  表哥今年35,年轻时任性早早辍学外出打工,认识了现在的表嫂。

  后来表嫂怀孕,俩人就辞了工作回家结婚。

  有了两个孩子之后,表哥就借着舍不得离开孩子的理由,彻底赖在家里啃老,靠父母做生意养活自己一家四口。

  亲戚们都给表哥介绍过工作,也有人建议他去做点生意,可他要么嫌工作辛苦赚钱慢,要么觉得小本生意没赚头。

  结果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无业游民。

  表哥快六十的父母,每天还得凌晨起床,早出晚归挣钱养家。

  他经常说,我啊,就是吃亏在没钱,我要是有钱,也能干一番大事业。

  表哥真的是因为没钱才一直活得浑浑噩噩吗?我认为并不是。

  他只是一直活在安逸中,不愿意改变,并且不愿意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或是他本就没有想要改变的念头,只是用“没钱”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限期地拖延而已。

  有些人蛰伏是为了他日更灿烂的重生,因为他知道,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可心里的信念之光并没有熄灭,终有一日会冲破黑暗。

  李安导演曾经赋闲在家6年,每天买菜做饭做家务带孩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庭开支全靠妻子。

  那时的李安有钱吗?并没有。

  太太研究员的工作只有微薄的基本薪水,经济经常闹危机,有时还要靠双方家里的“变相接济”才能过得下去。

  可李安就是凭着对电影的热爱,抱着一定要拍出好电影的信念,干过搬沙袋、扛东西的零工,为了电影事业用尽全力地努力。

  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以及渴望成为一个优秀导演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经济、家庭,压力,都不能将他动摇。

  他每天在家阅读、看片、研究剧本,这六年的沉淀,最终让他在1992年酝酿出了《推手》这部作品,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项。

  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不努力的原因,归结到金钱这样的外在条件,却忽略了真正使人充满干劲的,是诞生自内心的意志和对优秀的坚持。

  - 02 -

  我的同事羊羊,是一个非常热爱健身的女生。

  不是为了减肥,也不是随波逐流,她就是很喜欢在健身房和各种器械相伴的日子,运动给她带来快乐和充实感。

  当时她的工作其实非常辛苦,事情很多,加班也很多,可不管工作有多忙,她都会坚持去健身房锻炼。

  我们形容她健身像上学一样认真。

  每天回家都要复习教练讲的重点,把要点记在小本本上,有些难点怕自己忘记还会画简单的小插画。

  之后她越练越好,水平提高非常快,教练建议她可以尝试向专业健身教练的方向发展。

  然而兴趣爱好和成为专业区别是很大的,光自己练得好不行,要更全面地去补充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不巧的是,公司这时有了工作调整,羊羊的职位需要经常出差,肯定没有时间坚持去健身了。

  选择摆在了羊羊面前。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从头开始,放弃已有的一切,孤注一掷地去尝试,或者放弃梦想,继续做这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让现实的麻木把梦想掩埋?

  最终,她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

  她辞了职,开始系统学习起运动学、营养学知识,泡健身房的时间更长了,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健身私教而努力。

  我们问她,你都辞职了哪有钱来去学这些东西?

  她说,在辞职之前她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想法,早就开始为这个计划而存钱,虽然现在生活过得也确实紧巴了一点,但想到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了。

  是啊,当梦想强大到你愿意为之孤注一掷的时候,一切外部条件都会为之让步,你抱怨自己精力不足,财富不足,只不过是给胆怯一个借口而已。

  - 03 -

  当年的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瞬间爆红,很多人都喊着要出去看看世界,但真的将梦想付诸实践的,却没有多少。

  因为没钱,因为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钱不够,钱攒够了又没时间了。

  每到假期,网友们总爱调侃“朋友圈摄影大赛”开始了,那谁在韩国滑雪,那谁在澳大利亚看袋鼠,那谁谁在巴黎和埃菲尔铁塔合影。

  可为什么大家都默契地一边刷着别人的旅行照,一边无奈自嘲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家楼下的超市呢?

  旅行,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奢侈的“高消费”,但对于心怀世界的人来说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呼吸,和一日三餐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有人旅行是为了去看更广阔的天空,有人旅行是为了放松身心,有人旅行是为了在行走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

  但有一个人,他想去旅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未曾见过的风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神奇的世界。

  旅行,让魔法师找回魔力,也让孩子们得到了更多学习的乐趣,这,大概就是旅行的真正意义。

  “有意义的想法,值得全情兑现。”

  这,也是交通银行信用卡好现贷想传达的理念,当你没有强大信念支撑的时候,才能以金钱作为借口,如果你有一颗执着追梦的心,好现贷大额现金分期可以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无论你是装修、买车、结婚、旅游、培训还是留学,零抵押、零担保统统轻松搞定;最高30w现金额度,秒到账;24期还款灵活,零烦恼。让你实现梦想的脚步更快一步。

  当你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值得与不值得,世界便再也没有边界,想成为更有能力的人,当然也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禁锢。

随笔与杂文

https://m.cqwcsy.com/shenghuosuibi/35535/

分享

热门关注

让的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日常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放下执着

杂文随笔

雨纪的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人的一生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普通人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随感录的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三月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固执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写给自己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