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

2019-12-17   来源:随笔美文

  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乃至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点,是万识之根基。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第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有成长关系密切。试想,没有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孩子脑中一片空白,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因此,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浅探索和实践,现将体验描述于后与大家共勉: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前提,是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力量。如何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呢?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课文转变成一些生动的、负有戏剧性的影视形象储备在孩子的脑中。像学《武松打虎》文章时,我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就让学生们尽尽兴,待有约一半多的学生欲言又止时,就给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题歌《好汉歌》,让孩子初步领略《水浒传》的主题,给他们介绍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后就让孩子自读,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体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三顾茅庐》、《陶罐与铁罐》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蹑手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内容"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写人的文章,要先让学生读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长文章,就先要让学生抓住筋脉,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品读,领会。散文,像《匆匆》这样的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去朗读

  写景的文章,就先要读通课文,感受景物的特点,按照描写的顺序,表达的方法,以及语言的形象生动,优美的句子要积累。可以仿写。

  三、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交流、积累、运用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归纳过程中加深运用的印象,以便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或课外阅读中去,而且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探索,精选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1)整体读书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理清课文结构,从整体体会思想感情,从整体领悟文中道理,从整体上品析妙词佳句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读书法。

  2)分散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层目标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针对性地读书,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读书法: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疑难的地方用符号文字标标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复习。

  4)质疑问难法: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读书方法,它是从学生心中的疑问,调动其思维进行探究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便于使教学与重难点、学生实际更贴近,减少教学时间的耗费。

  5)情景再现法:就是将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在脑中变成真实的场景与活动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据头脑中的情境进行复述或背诵的方法。它可以促进表象与文字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应由课内的语文教学这个点延伸到课外阅读的大舞台上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通过课外补充阅读,了解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政治、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对诸葛亮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活的呈现,每一本经典书籍都是高尚智者和我们的交谈。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通过认真阅读课文,阅读经典书籍,让心灵去旅游,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让阅读成为支撑我们灵魂的坚实的基石。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第二篇】:阅读教学随笔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始终走在教学的前沿,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说,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乃至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点,是万识之根基。从实践中我体会到,就阅读教学来说,为了做到速度快、质量高,又要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要抓住精讲、课堂上多练习、合理地组织课文三个方面。精讲为学生课堂上多练打好基础,课堂上多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合理地组织课文为精讲、课堂上多练创造条件。三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训练,要在练字上狠下功夫。

  一、精讲

  精讲是指老师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言,既是数量上的要求,更是质量上的要求。“少而精”就是精讲所要求的辩证的统一。精讲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才是精讲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有一种片面的认识,我自己也是这样,总是从“教”的角度出发,觉得讲得越多越好,似乎只有讲得多,学生才能学得多。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的认识是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逐步地由少知到多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只能是食而不化,积食闹病。语文教学也是一样。一篇范文,不论篇幅多短,都是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要在短短的一二节课中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那是办不到的。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在一节课内,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少一些,但是精一些,目标单一,要求具体,学生就能学得扎实一些。积少成多,天长日久,学生学到的知识日渐增多,阅读教学的速度自然就可大大加快。

  精讲讲什么?集中讲精华和规律性的东西。

  所谓精华,从内容上说,就是文章中本质的东西;从文字上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就是关键。讲规律性的知识,就是结合课文讲一些读、写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然而对学生来说又是最迫切需要的基础知识。每当阅读浅显记叙文的时候,从审题开始,一看课题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主要内容去掌握文章的思路,按照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而领会全文。这样,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大大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进度。

  二、课堂上多练

  语文是工具课,像掌握任何工具一样,多练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一条根本途径。

  多练可以是课堂上多练,也可以是课外多练。但对教师来说,对学校的教学过程来说,对既要加快速度又要减轻学生负担来说,特别要强调课堂上多练。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体,如果把多练的希望寄托在课外,那势必会剥夺学生课堂上练的机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是一。其二,课堂上多练由老师组织,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练才能练得更加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从内容、形式到方法,我都没有固定的框框。但是,有几条原则我是抓住不放的: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多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例如,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口头复述课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是,有的学生进入三年级时还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进行复述练习,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训练说完整的话,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练,使学生会说话,而且愿意说。基础打扎实以后,再一段一段、一篇一篇地练,效果就较好。

  二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 。三是尽可能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 四是多朗读多背诵。传统语文教学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多读多背。小学生思维能力弱,说话不清楚,但记东西快,模仿力强。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我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多读多背一些。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理解课文,我总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段。 五是照顾全班。好的学生要多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练。

  三、合理地组织课文

  合理地组织课文,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组文章,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研究的成果也比较突出。

  其一是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了过去从情节到情节、从内容到内容分析的状况;重视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重视了让学生多读、背诵,学生读的多了,背诵的也多起来了。

  其二是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有了改变。教为学服务,教师的教为学生服务,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尤其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可是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来说语言训练又显得弱了些。

  其三是串讲的这种教学形式很少见了,串问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我们不主张串讲,但不是一概否定老师讲,该讲的必须讲。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地讲一点时代背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够

  具体表现为上课学生不提问或者很少提问。质疑问难多是在老师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在学习开始,或在学完之后。老师问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问题,这时候学生才提问。提出的问题,有的不了了之,有的对付过去,有的学生是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提问有时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学生是被动地学,他们不会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同学不同的见解,和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和书本不同的见解。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老师总是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来。课文分几段,段意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学生只能照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回答。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试这个指挥棒,考试的内容、方法不得当所致。

  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口号提出多年了。我认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有质有量,效率要高。四十分钟应该是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四十分钟,是积极思维的四十分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四十分钟,应该是学生获得丰收的四十分钟。现在课堂上学生收益到底有多少,没有认真的统计。从我的观察了解看,有收益但不大。效率不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中切切实实进行语文训练的量少。

  2对教材的运用比较浮浅,往往流于表面。

  教材有许多可以用来教给学生的内容被忽略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细,所以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

  3另外一点效率不高的原因,就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学活动出发点是好的,掌握不好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教学一定要讲实效,每一个环节的安排,要为学生着想,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讲究实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觉得从根本上讲,要从最基本的抓起,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抓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怎能创新呢?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我想要抓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跟同学不同的意见,跟老师不同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课堂就是要营造敢问敢说的气氛。要形成这样生动活泼、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地把自己看作不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班级集体中是跟学生平等的一员。第二,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校曾在一个班里试点研究语文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经过培养和训练,那个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应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能对教师提出各种意见,还能对教材提出意见,而且提出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一条经验叫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我认为这条经验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研究的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比较多的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老师提出来未尝不可,但是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循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近几年来,有的老师重视了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不尽然。有时教学要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没有提到,怎么办?那就得教师补充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讲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怎样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要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费时多而收效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状况,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抓起。要发挥教学活动多功能的作用。语文课本来是一门综合性的、能力很强的课程。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单打一,一个活动只进行一项训练。如果一个教学活动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效率就提高了。例如指导学生看插图,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造句练习在达到让学生运用词语这一目的的同时,可以进行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的训练。每个教学活动老师都要精心设计。

  另外要提倡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对教材理解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上许多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材料,往往被忽视了。 

  总之,多年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导——扶——放”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的教学,可以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而任何形式的方法,其实就是要记住:孩子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思维的引路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和指导者!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第三篇】:阅读教学随笔

  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认读能力。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认真的读。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已经掌握。但默读时看清每个字,每个词这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这种能力。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

  3、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提出不懂的既是一种思维品质,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本学期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圈出不懂的词,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多读弄懂不懂的问题,并做出标注。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第四篇】:"阅读"智育的重要手段

  怎样检查练习本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只要把那一叠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

  “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协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教给学生观察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超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第五篇】:“感动”是阅读体验和理解的内因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感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活的生命体,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所感动,才能真正体

  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语文课的“精气神儿”。

  一、激发“感动”,让学生敞开心扉

  感动,打开了一扇外部世界信息进入心灵的门扉。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打开是从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文本世界开始的。此时,学生会暂时卸下原有的“自我”,用自己的心灵接近作品的生命世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排除各种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干扰,努力营造“感动”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敞开心扉与作品进行“对话”创造条件。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一部分学生对“一位总统给一条瀑布举行葬礼”疑惑不解,认为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此时,我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塞特凯达斯瀑布往日的旺盛和当今枯竭的图片和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今昔对比中边读边看,并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时,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与作品的感情迅速交融了。感动,这是比落实课文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情感熏陶,可以给学生打下受用终身的“精神的底子”。假如学生不能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那些伟大的情感和心灵,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那么,学得的文字符号和表达技巧又有什么用?

  二、激化“感动”,让学生加快吸收

  感动,是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感动,是一种审美活动,使学生被作品的具体形象所吸引,从而沉浸在作品的意蕴之中。其实,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沉浸在作品的感性描写之中。感动所产生的“热”,会使学生对作品更加喜爱;感动所形成的“力”,会促使学生对文本的吸收更加迅速;感动,会使感觉更加细腻敏锐,思维更加灵活深刻,想像更加丰富多彩,创造更加积极主动。这种“进入”,对学生来说就是“吸收”。实际上,这不是单纯的吸收,而是主客体之间双向甚至多向的交融渗透。

  如《我的油布伞》一文歌颂了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人世间最真最美的爱就是母爱,母亲虽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一件件朴素而又平凡的小事中却折射出母亲的伟大和高尚,令我们感动不已。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中哪个情节让你感动,你有过类似经历吗?从中你还学到了什么?”因为文章浅显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都能找到“母亲熬夜织布聚钱”的情节最让人感动,又能联系课文举出一些自己经历的事例。另外,在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情节等很快被吸收,同时本文倒叙的方法,以及人物对话中饱含深情的提示语等都在感动之余深深地印地学生头脑中,课文的写作方法也会在感动中自然而然地被吸收。

  三、激活“感动”,让学生茁壮成长

  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像阳光一样照耀一次心灵,使人感到振奋;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像雨露滋润一次心田,使人感到润泽;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会拨动心头的迷茫,开辟一条通向智慧的坦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的心境会变得更加清洁、明亮、充实、宽广,从而使人以又一个全新的自我面对每一次初升的太阳。这是因为教学中的每一次鉴赏,都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鉴赏的技巧;每一次鉴赏中的感动,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心灵震撼一下就算了。每一次感动,都将在阅读内化的过程中,不断超过原有的自我,铸造一个新的自我,实现新的生长。所以,没有“旧我”的融化,也就没有“新我”的出现。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不只是要学生接受“学习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口号式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感动之中不断地掀起情感的波涛,把学生“置入作者的视界中去”。教学此文,我先是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海伦的生平资料,了解她的不幸遭遇,然后抓住“海伦学盲文”与“海伦学说话”,这两个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析、感悟、体验,并将自己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的表现”与“海伦在困难面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对比,体会海伦坚韧不拔的精神,课后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海伦·凯勒》,看后引导写观后感。这时,海伦的生命形象便鲜活地跃然纸上,学生在感动过程中不断倾吐、吸收、内化、整合,充实自己的生命内涵。这时,再说“学习什么精神、什么品质”已显得苍白无力了。

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随笔

https://m.cqwcsy.com/zhuyaoneirong/38793/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英语美文摘抄50字【五篇】

随笔美文

描写冬天美文欣赏范文(精选3篇)

随笔美文

英语美文摘抄【四篇】

随笔美文

小学数学教育随笔范文(精选7篇)

随笔美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三篇】

随笔美文

关于廉洁从教教育随笔【三篇】

随笔美文

课题研究随笔范文(通用3篇)

随笔美文

小学教育随笔【3篇】

随笔美文

书法教学随笔5篇

随笔美文

小学教育随笔集合6篇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