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范文(通用3篇)

2022-03-28   来源:时代楷模

中国学校的做法是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开始之前为学生组织军事训练。学校与解放军合作,邀请士兵帮助训练学生并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被派到学校的士兵成了学生的导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篇1

  天边传来轰鸣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驾驭歼-15战机出现在预定空域。航空塔台内,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

  近了,更近了!航母敞开了宽广的“胸膛”,随时准备迎接与“雏鹰”的第一次拥抱。此刻,在场的官兵都屏住了呼吸。

  随着一声拉动弓弦般的脆响,舰载机的两个后轮“拍”在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精准地钩住了拦阻索,战机掀起的气流,猛然涌向两侧,激起了一缕青烟,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出现在甲板上。

  掌声和欢呼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一颗颗揪着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迎着寒冷的海风,中国海军新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通过航母着舰资质认证,创下了单批认证人数最多的新纪录。

  此刻,教官、学员紧紧相拥,站在这片与他们共同见证了使命、见证了梦想的甲板上。

  在壮志凌云的学员眼中,星辰大海之间的坐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大课堂”。

  在历经风雨的教官看来,他们的每一次转型、跨界、重塑,均是时代的“大手笔”。

  时代的风生水起,带给中国军队更多意想不到的“馈赠”。从“1”到“N”的量变积累,从“飞”到“战”的质变跃升……作为航母力量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肩负改革之重,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为战育人、敢于担当,打造出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样本”。

  逐梦海天,矢志强军,他们奋飞在新时代的“大课堂”里……

  新痕·旧痕

  “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

  “雏鹰”的航迹,仿佛绘出一个“镜中的我”。教官王勇眼眶一热。他,忘不了自己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更忘不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

  2012年11月23日,王勇的飞行教官、“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一着惊海天,以一道完美的弧线,定格了中国海军“航母时代”的镜像。

  “可你知道吗?着舰时,戴明盟已经40多岁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40多岁到20多岁,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饱含着飞行教官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王勇意味深长地说。

  我国在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完全是从零开始。通过初级阶段“量的积累”摸索出的方法,是不是适合更多的后来人?如何用最少的代价办最多的事情,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意味着,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每个培养班次都是在提供标准和方法,一代代舰载机飞行教官都要承担这种探索和选择。

  一次训练,教官杨勇进行战术机动时,屏显系统突发故障,飞行高度、速度、姿态等重要参数信息都无法显示。

  紧急返场,在旁人看来,摆在杨勇面前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像陆基战斗机一样“正区”着陆,这样最安全;二是仍然实施“反区”着陆,但为了安全,应该选择更合适的着陆位置。

  然而,杨勇作出了第三种选择:着舰应该怎么飞就怎么飞!

  本是“刀尖起舞”,何况“蒙眼”飞行,这个选择让现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事后,杨勇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海上作战,任何情况都可能遇到。这次特情,是摸索提升着舰技术的好机会,也正好给学员们探探路。”

  “5、4、3……”回到惊魂时刻,杨勇凭着过人胆识、过硬本领,与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官)密切配合,在“黑区”精准触地。漆黑的轮胎擦痕,记录下这一次完美的着陆。

  如今凝视这片“黑区”,一道道擦痕新旧叠加,早已分辨不出哪一道是当时留下的。

  而在杨勇看来,这片“黑区”投射着舰载机飞行教官的“精神疆域”——无论这一落多么惊险、意义几何,都不过是一道寻常的擦痕。而每一次对前路的探索,无数个热血的选择就藏在这一道道擦痕里。

  未知·应知

  “尽管道路漫长,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付出,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做赶路者,还要勇敢去做领跑者”

  渐次亮起的舰面灯光,记录下飞行员突破夜间起降难关的历史时刻。

  首个升空的身影,是基地司令员孙宝嵩。紧随其后的,则是王勇。

  这是打仗的序列。他们面前,是舰载机飞行员在夜间尝试的一条着舰新航线。

  “一片漆黑,除了座舱仪表,什么也看不见。”孙宝嵩告诉记者,海空难辨,极易产生错觉,对人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着舰前的那段时间,飞行员在一个很低的高度,以很低的速度操纵飞机,却看不见航母,也看不见海面,“看不见是最令人恐惧的”。

  “最后一段反而简单了。”孙宝嵩解释说,“看到航母了,你马上能虚拟出一个世界,航母在那儿,下面是海,上面是天。只要确保精确的操控,就能将舰载机降落在航母上。”

  尽管他描述得云淡风轻,但不可否认,夜间着舰是国际公认的危险课目。

  几个月后,孙宝嵩、王勇带领首批飞行教官顺利取得夜间航母起降资质认证,标志着海军航空大学具备了昼夜间全时域教学能力,我国舰载机事业向前迈出一大步。

  从成功着舰的一落惊海天,到常态起落的海天往复间;从改装模式到生长模式、从探索上舰到常态上舰……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就像水下的冰山逐渐浮出水面。

  “尽管道路漫长,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付出,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做赶路者,还要勇敢去做领跑者。”孙宝嵩谈了自己的认识——

  战斗力生成,通常基于前期条件进行,表现为单循环的顺时性发展,但也容易陷入“落后-发展-再落后”的被动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基于未来作战需求设计牵引训练,由顺时性发展转为共时性发展,在同一时段内干几个时段的事,在主动设计、主动求变中实现跨越。

  教官罗胡立丹细心地发现,飞行员在执行一些指令时,普遍存在短暂的迟疑。

  “指令冗长,不利于飞行员及时作出反应,能不能精简指令,建立一套更加符合汉语习惯的指挥术语?”罗胡立丹的这一想法,起初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词甚至有几十个意思。在未来实战中,当我们要琢磨某个词究竟是啥意思的时候,错失良好的战机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罗胡立丹说,其实,我军为了避免“误听”,在实战中也有很多创造性做法。比如,1、7、0三个容易混听的数字,不说是“壹、柒、零”,而说是“幺、拐、洞”。作战讲求精准,要从“有话好好说”开始。

  “今天要做好今天该做的事,也要努力去做明天该做的事。”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罗胡立丹带领团队连续攻关,一条指令一条指令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指挥、一次又一次地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一套精简高效的指挥术语体系。

  作家博尔赫斯说,我们有两种看待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从过去,时间不知不觉地穿过此刻的我们,流向未来;还有一种比较猛烈,它迎面而来,从未来,你眼睁睁看着它穿过我们,消失于过去。

  从现实方位到未来擘画,舰载机飞行教官们有一种独特的“清醒”。

  那年,杨勇受命参与舰上最大起飞重量试飞任务。根据计划,他需要试飞不同载重的战机。

  当杨勇驾驶中段载重的战机起飞后,明显感到战机迎角比预先设定参考值大。飞行一结束,他判读参数后发现,已经接近该型机最大安全迎角。

  如果继续增加载重,飞出舰艏后的迎角会更加明显,势必危及飞行安全。“性能到此为止了吗?”

  “能不能在战机飞出舰艏后立刻推杆抑制机头上扬,从而把迎角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杨勇将目光放到了平时研究的飞行方法上。

  杨勇的想法让陷入僵局的任务重现曙光,最终成功标定舰上最大起飞重量,为全面掌握战机操纵性能积累了宝贵经验。

  孙宝嵩将这归结为舰载机飞行员“对未知的热爱,对应知的执着”。而这些,恰是“拓荒者”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去做事,把时间填满吧!”下一个起飞时刻,他们初心依旧,激情依旧。

  有我·忘我

  “这个时代里,不缺用身躯去铺路的人。尽管路途艰难又布满风险,但奋斗者并不孤独”

  这是一道不期而遇的考题——

  刚飞离航母甲板,上级命令任务时间推迟数十分钟,机舱里的王勇陷入两难。

  是在空中待战,还是申请着舰重新起飞?空中待战可能会导致返场油量不足,重新起飞又可能错过进攻的关键节点。

  每一秒都变得沉重起来,“两个可能”在大脑里快速进行解算。通过计算任务时间和油量,王勇大胆判定可以空中待战。

  战斗打响,王勇赢得主动,占尽先机。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当王勇驾机降落时,飞机所剩油量已逼近极限。如果估算和操控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精准是舰载机飞行员的行动“铁律”。这精准,不单是着舰时对“黑区”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战机状态和任务形势的精准认识。

  舰载飞行操纵方式不同于普通飞行,想掌握精准没有任何捷径,每一项“日常”都要以极为苛刻的标准来完成。

  晚2分钟行不行——一次战术训练,受逆风影响,一名学员比预定时间晚2分钟到达点位,受到罗胡立丹的严厉批评:“贻误战机1秒钟,都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

  误差1米行不行——一次模拟着舰,一名学员因高度保持上误差了1米,被王勇打出低分:“标准300米就是300米,绝对不能是301米或299米。”

  驾驶十几米长的庞然大物精准平稳地在航母上起降,需要飞行员日复一日地不断雕琢技艺,精益求精。

  只有我们这样严苛吗?飞行教官艾群有自己的见解。

  一次着舰训练,多架战机空中列队。前一架次着舰后,拦阻索因受损必须更换。后续战机是否需要“暂停”等待?没想到,舰面操作员发出确定信号:继续进行,按时着舰。

  “那是疾风闪电般的着舰间隔。舰面战友就在我们认为似乎不可能的时间里,快速精准地更换拦阻索,确保战机依次着舰。严丝合缝,一点都没卡!”这让艾群感慨万千,“航母事业是个‘巨系统’,每个战位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各个战位运转的大体系中,精准是基本素养。”

  舰载机飞行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在“刀尖上起舞”的又何止是飞行员。舰载机在离舰的瞬间,一旦偏离跑道,高达上千摄氏度的巨大尾喷,就可能流扫到旁边的起飞助理……

  舍我其谁的胆气,是面对高危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畏,是“刀尖上”不离不弃地守望与升腾。

  “这个时代里,不缺用身躯去铺路的人。尽管路途艰难又布满风险,但奋斗者并不孤独。”王勇讲起一个故事。

  一次特情课目训练,飞行教官丁阳驾机在高空按指令“单发关车”,等待飞机达到边界状态。

  取得预期效果后,指挥员下达重启指令,但监控画面中启动信号灯并未点亮。

  1秒、2秒、3秒……战机在空中晚启动1秒,风险就会成倍增长。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塔台陷入一片寂静,只见屏幕上的参数不断刷新。

  座舱里,丁阳的神经同样紧绷,他一边观察仪表参数,一边控制飞机姿态。手指放在重启按钮上,却迟迟不肯按下。

  边界值越来越近……他悬着的手指终于按了下去。

  “启动成功,转速、温度正常!”接到丁阳的报告,在场所有人为之振奋。一项新的极限数据被记录下来。

  驾机着陆后,大家以为当时是通讯出现了故障,丁阳却坦言:“晚几秒钟作出响应,是我自己想验证飞机的真实极限。我多担一分风险,带教时就多一分经验,打仗时就多一分胜算。”

  这条硬汉,并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高强度的飞行,让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一次飞行结束,他差点爬不出座舱……

  为啥这么拼?丁阳说,自己忘不了张超。“在航母事业的征途上干得越久,越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带来的情感冲击。我有幸和他共处一个时代,一个能够把数代人用生命凝聚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并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如此幸运。”

  强军有我,强军忘我。此刻海风渐起,又一批年轻的飞行员成功驾机着舰。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对于逐梦海天的舰载机飞行员来说,他们从辛弃疾词作中读出了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情怀。

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篇2

  渤海湾畔,战鹰列阵、引擎轰鸣,一架架有着“飞鲨”绰号的歼—15战机接连起飞。随着拦阻索被高速飞驰的战机拉成巨大的“V”字形,又一批学员驾驶战机成功降落航母甲板,再次刷新单批次上舰认证人数最多的纪录。

  得知成绩后,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孙宝嵩十分欣慰:“学员们顺利通过资质认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探索出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中国样本”。

  “航母舰载机事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愿意干什么”

  为加强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首个舰载机训练团正式组建成立。一批舰载机飞行员转身成为飞行教官,担起了舰载机人才培养的重任。

  飞行教官王勇就是其中之一。“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壮大需要更多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航母舰载机事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愿意干什么。”怀着对航母舰载机事业的热爱,王勇和战友们投入到培养“飞鲨勇士”的事业中。

  舰载机飞行着舰操纵方式跟陆基飞行时相反,为了练好“反区操纵”,飞行员必须建立起新的“肌肉记忆”,难度可想而知。怎样把积累的经验系统地传授给学员,提高培养质效,成为摆在飞行教官们面前的难题。

  “再难也要干出来!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责无旁贷!”这成为该基地飞行教官们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面对缺教材、缺标准规范、缺组训经验的现实情况,孙宝嵩、王勇等飞行教官开始了一场“拓荒之旅”。他们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每天下了训练场就上另一个“战场”。那段时间,“白加黑”“五加二”成了飞行教官们的工作常态。

  航母舰载机着舰指挥,是舰载航空兵区别于陆基航空兵的全新领域。着舰指挥官要全心全意守护“刀尖上的舞者”,确保战机着舰挂索万无一失。担任着舰指挥官后,罗胡立丹发现,飞行员在执行一些指令时,普遍存在短暂的迟疑。

  “指令冗长,不利于飞行员及时作出反应,能不能精简指令,建立一套更加符合发音习惯的着舰指挥术语?”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罗胡立丹和团队连续攻关,一条指令一条指令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指挥、一次又一次地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一套精简高效的指挥术语体系。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飞行教官们不敢有半分懈怠:“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时代。”正是靠着这股韧劲,他们先后编写了多种教学资料,规范组训流程,一套系统的舰载理念培养方案逐渐形成。

  “只有学会较真,才能成为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

  “舰载机着舰飞行因为难度大、风险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孙宝嵩说,“舰载机飞行,严字当头。只有学会较真,才能成为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

  一名学员在进行模拟飞行时,做动作总是差零点几秒,被飞行教官曹先建多次点名。“就零点几秒,不至于完不成动作吧。”一开始,这名学员有些不解。

  “舰载机着舰时速度很快,零点几秒的误差,足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段时间,曹先建一直陪着这名学员飞模拟机,一边为他树立信心,一边指导他改正错误动作。通过连续指导和训练,该学员逐渐悟出了方法,成功通过了考核。

  高标准严要求,教官们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曹先建在身负重伤后,创造了术后复飞仅70天便成功着舰的奇迹;飞行教官艾群在战友飞机高速飞行遭遇鸟撞飞机、发动机停车后,以精准的判断力,全程伴飞护送战友驾驶战机顺利降落……时刻冲锋在前、敢打必胜,飞行教官以自身的高标准为学员树立了榜样。

  “飞行学员经历各异,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才能帮助每一名学员快速成长。”这是飞行教官们交流时常说的话。

  一次训练中,一名学员在下滑段油门使用不及时,导致飞机高度持续下降。眼看飞机距离跑道越来越近,艾群一把推满油门,学员才猛然发觉自己的失误。

  下飞机后,艾群并未批评学员,而是仔细询问了解学员状态。针对学员特点,艾群强化关键要点讲解,把油门在各阶段的使用技巧掰碎讲透。在当天接下来的飞行中,这名学员逐步改进了动作。

  在教官们的耐心帮助下,学员们对“精准、守纪、零容忍”的舰载飞行铁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航母舰载机事业的种子播撒在每名学员心中,所有学员都满负荷投入到学习训练中。

  星光不负赶路人。海军首批“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通过昼间航母资质认证。自组建以来,该基地培养出多批舰载机飞行员,成功打通了生长培养路径,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格局,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新路。

  “把每一次训练当作实战,让每一名学员都成为战斗员”

  8月,渤海湾畔某机场阴云笼罩,训练团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组织学员跨昼夜多课目训练考核。就在第二批次参考飞机即将升空时,海风裹挟着雨扑面而来。

  “学员能不能完成?会不会超条件飞行?”经过缜密分析,王勇下定决心:“飞!”

  战机在夜幕下由远及近,在着舰指挥官的指挥下不断修正飞机姿态,如尖刀般穿云破雨,精准降落在陆基模拟着舰区。

  讲评室内,飞行教官与学员一起复盘总结。王勇说:“飞行训练要更贴近实战,锤炼学员战场适应能力,促进部队整体战斗力加速提升。”

  雄鹰不仅要换羽振翅,更要面向战场。近年来,舰载机飞行教官始终坚持以战领训、为战育人,聚焦航母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瞄准短板强能、紧盯强敌备战、朝着一流练兵,努力练就克敌制胜的硬招狠招,推动从教技术向教打仗、从培养飞行员向培养战斗员跃升转变。

  “我们把每一次训练当作实战,让每一名学员都成为战斗员。”飞行教官丁阳介绍,带着特定的战术背景训练,已成为该基地飞行教官带教学员的常态。广大学员训练热情更加高涨,一批批雄鹰从这里砺羽振翼,飞向远海大洋。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该基地通过老、中、青搭配的“育苗”方式,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让教官团队呈现出梯次衔接、良性循环、人才辈出的局面。

  飞行员梁李彬等年轻飞行员陆续从部队投身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事业中,与先行者一道担起了飞行教官这一重任。“这里就是我的战位,我愿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奉献我的青春!”

  开始带教生涯后,飞行教官们虽然离开了一线作战部队,但他们一直保持奋进姿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努力拓宽人才培养的边界。

  王勇驾驶歼—15战机稳稳落在辽宁舰甲板上。随着最后一架战机平稳着舰,此次舰载战斗机飞行教官夜间航母资质认证顺利完成,标志着海军航空大学具备了舰载战斗机昼夜间全时域教学能力。

  云飞浪卷,“飞鲨”逐梦。在战机轰鸣之间,这群飞行教官瞄准未来海天战场,时刻挽弓待发。“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

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篇3

  秋冬之际,迎着凛冽的海风,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外场,即将迎来舰载机飞行学员航母资质认证的学员们,在歼-15战机前隆重举行考前誓师大会。随后,学员们驾驶战机飞往“考场”——辽宁舰。在复杂海况和航母不断移动的情况下,学员们在着舰指挥官的引导下,依次驾驶战机顺利着舰,以千钧之势精准挂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瞬间将拦阻索拉成一个胜利的“V”字。

    这批年轻飞行员驾驶“飞鲨”成功降落航母甲板,再次刷新单批次上舰认证人数最多的纪录。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的舰载机飞行教官们,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路径,实现从“0”到“1”、从“1”到“多”的量变积累和从“多”到“战”的质变跃升,为航母插上“战斗力”翅膀。

  为了“飞向更远的海”

    2012年11月23日,对于航母舰载机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实现首次成功着舰,中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这一天,参加航母舰载机飞行员选拔的孙宝嵩、王勇、杨勇正在北京体检,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舰载机飞行教官,为航母培育更多的“飞鲨勇士”。

    舰载机是航母的核心战斗力,舰载机飞行员就是航母战斗力最锋锐的刀尖。当初得知航母舰载机部队招飞的消息时,孙宝嵩刚刚斩获空军首届“金头盔”桂冠,但他坚持“换一条跑道”,执意当一名舰载机飞行员。

    尽管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要比一般战斗机高出很多倍,但当选拔小组征求意见时,王勇坚定地说:“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

    像孙宝嵩、王勇一样,杨勇、艾群、曹先建等飞行员,为了“飞向更远的海”,从全国各处来到了基地,开始十分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训练。

    2016年4月27日,年仅29岁的张超倒在了成为舰载机飞行员的最后一次训练中。但张超的牺牲,没有动摇这群年轻飞行员从事舰载机事业的信念,相反,他们以更大的勇气迎难而上,纷纷表示要以更高强度、更高水平的训练来向烈士张超致敬。不久,孙宝嵩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转变为飞行教官,勇敢地扛起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

    “这些教官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对学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基地政委李明说。去年冬季,教官杨勇与学员驾驶战机进行高空课目训练,当达到万米高空时,战机突发故障。为了民航飞机安全,杨勇没有贸然下降高度。生死关头,指挥塔台立即与民航部门协调,指挥杨勇紧急下降高度。当时,杨勇强忍身体不适,与战友密切协同,成功返场。

  “白手起家”闯出新路

    “那年,我们成了舰载机飞行教官,但当时面临很多困难。”飞行教官丁阳感慨地说,那时没有现成的教案,大家只能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逐渐把只有几页的教材写满写厚。

    为了尽快形成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孙政雄带着飞行教官们悉心摸索,加班加点工作。在编写飞行手册时,为确保低空山谷飞行课目相关动作与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王勇、艾群等教官对桥梁、电线杆等可能危及低空飞行安全的障碍物逐一进行标注,又通过一遍遍的飞行精准验证每个数据,最后形成一条安全科学的低空航线。丁阳、曹先建等教官“客串”训练参谋,从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开始逐步完善。祝志强、罗胡立丹、杨勇等教官担任课目负责人,逐个专业攻关破难……他们用资料的“厚度”奠基了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高度”。

    曾经,“吵架”成了飞行教官们常见的沟通方式。“当时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最开始谁也不知道标准是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基地政委李明说,每一次“吵架”只有一个结果,便是达成共识;而每一次共识的形成,便是又一个探索成果的固化。正是靠着这种较真的精神,他们先后制定了《歼-15飞行训练大纲》《歼-15飞行手册》《教练机飞行手册》等多种教学资料,规范了组训流程,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新路奠定了基础。

    舰载机飞行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孙宝嵩认为,只有使飞行学员尽早完成上舰飞行,人才培养使用的效益才能大幅提升。最优的方式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学员,进入航空大学直接培养。那年,飞行教官期盼的海军首批生长期班学员如期而至。为探索生长期班学员上舰培养之路,教官们边组训边探索,最大限度激发学员潜能。随着首批生长期班学员全部成功着舰,一条以“生长模式”批量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路径形成。

    这群飞行教官经过反复摸索,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新路。由此,我海军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格局。

  打破“保姆式”训练模式

    金秋时节,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礼堂内气氛热烈,航母飞行资质颁授仪式在此举行。接过航母着舰资质认证的那一刻,飞行员陈亚凡下意识地挺直了胸。

    “别得意,飞行员不等于战斗员!”陈亚凡的教官王勇表情严肃地说。“舰载机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之初就必须树立实战意识。”教官罗胡立丹说。

    在一次战术训练当中,由于受到逆风影响,一名飞行学员比预定时间晚2分钟到达规定点位,结果受到罗胡立丹的严厉批评。这名学员委屈地说,风力影响不在个人掌控范围之内。罗胡立丹马上指出,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贻误战机1秒钟,都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何况是两分钟。

    实战不会有预演。教官们在坚持“精准、守纪、零容忍”的舰载机飞行铁律的同时,打破“保姆式”带教训练模式,在各种危情险局中锤炼学员的实战能力。在一次航线课目训练中,一名学员驾驶战机刚起飞不久,海上雾气越来越浓。对此,教官孙宝嵩当即决定改换训练课目,下令这名飞行学员“转入复杂气象训练课目”。

    在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的积极作为下,低空战术机动、对地突击、空战对抗——这些原本只有在作战部队才会开展的实战化课目,相继成为飞行学员的训练内容。

学习时代楷模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心得范文(通用3篇)

https://m.cqwcsy.com/zuixinzhuanti/122005/

分享

热门关注

时代楷模2023年十大人物(通用9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演讲稿集合3篇

时代楷模

关于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十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九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10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通用3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六篇

时代楷模

2023年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范文三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优秀三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及个人感悟范文(通用6篇)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