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

2021-09-04   来源:时代楷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

  近日,中宣部在福建宁德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四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有深度、有创见的研究成果。

  第一,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与会专家表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新境界。

  有专家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四个方面突出的矛盾问题提出来的。善于从全局出发,抓住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总方略。

  有专家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这一战略布局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既不丢老祖宗又说新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每个“全面”都丰富新内容;从实践上看,这一战略布局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实践,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和中国特色;从时代要求上看,这一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

  有专家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战略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三者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前进定力和发展耐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朝着党确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第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会专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有专家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胜利在握。根据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结果表明,2016—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主要指标进展符合预期,意味着我们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预计到2020年只要按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指标以及重大举措、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第一个百年目标就能如期实现。

  有专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打好“三大攻坚战”。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外还可能出现“灰犀牛事件”或“黑天鹅事件”。为此,必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

  有专家表示,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后,我们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以此为新的起点,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各项事业发展上全面对接,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前后承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将得到大大深化。

  第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会专家表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有专家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以往经济体系相比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它紧紧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贯通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对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有专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全局性、总体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有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深化,形成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有专家提出,必须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要强化改革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改革督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不落空;坚守人民立场,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意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与会专家表示,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法治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基石。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有专家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协调推进,既做好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同时协调好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内在协调,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协调,实现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的协调,实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协调。二是必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促进,要把依法治国贯穿到三个方面的全过程。三是必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使全面依法治国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制度根据、行为规范、程序保证。

  有专家提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注重解决社会强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在解决案件“执行难”上,围绕提高执行质效的目标,善用执行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金融等联动部门配合,充分借助相关部门在信用惩戒、失信曝光、限制消费等强制措施上的优势,通过打好组合拳破解执行难题。再比如,在严格防范冤假错案方面,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健全冤假错案的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

  第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与会专家表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有专家提出,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冷静清醒和坚韧执着,一刻不停歇地推向纵深。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两个维护”,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方向,“严把三关”即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有专家提出,要多管齐下治理慢作为、懒作为和不作为等不良现象。充分发挥巡视利剑的警示作用、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形成治理懒政怠政现象的整体合力,使“懒官”“庸官”“太平官”受到警醒和惩戒。同时通过合理的容错纠错,解除干部思想上的顾虑,保护好想干事、敢干事、敢创新的领导干部,着力营造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良好环境。

  与会专家表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总方略和总抓手,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必须凝聚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强大力量,把这一战略布局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底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宏观经济成功企稳,经济结构大为改善,新动能成长迅猛,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基础和利益格局有效改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精准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聚焦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以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为重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推进去产能,配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缘于一些地方顶层设计难以落地,改革流于空转;有的缘于一些领域行政化色彩较重,“一刀切”容易带来后遗症。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健全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让各地区、各部门和经济主体大胆探索,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其核心内容是凝结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保持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个体的自律和家族的他律构成个人行为规范的主体。以格物致知作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共同起点,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等观念,有力支撑着家和万事兴的信念。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角色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乡土熟人社会的环境又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识。这种伦理根脉与乡规民约一道,有力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城镇化给我们的生活形态带来巨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出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的伦理道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并非在泥土上铺一层柏油就会成为都市,并非建立起足够数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就能完善公共领域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乡土规则融入都市,都市才能更有温度;从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中发掘现实意义,转化成岁时节令里民众的仪式感与生活趣味,我们才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不失典雅从容的风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在发展中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 翼

  习近平同志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恩格尔系数连年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6.7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1%。

  人民生活的改善,促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会在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中推动我国社会大踏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逐步解决,消费的潜力还会进一步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8.52%。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伴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积极影响。我们以统筹城乡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养城市生态等为重点,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价值,使环保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的观念深入人心。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日益体现出城市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人口的城镇化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养育与教育向学前阶段的扩展,能够显著增加国家的人力资本,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人才。弱有所扶,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建共享共治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内在要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强“七有”建设,织牢社会保护网,必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吴舜泽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说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处理好这一重要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需要进行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良性互动。

  综合各地做法和国际经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可以从七个方面着力。一是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建硬约束。二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遏制污染存量,倒逼绿色转型,培育公平竞争、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秩序。三是推进经济绿色化。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对于产业和污染存量大的我国尤为重要。四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增效,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五是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等。六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实施“腾笼换鸟”,吸引对生态环境和品质形象要求高的产业。七是挖掘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发展一批立足生态资源的特色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目标导向型政策,实现各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要遏制负外部性,即建立污染环境者承担责任的政策制度。目前,按日计罚、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司法等政策制度基本健全,需要使其进一步体系化、内生化。另一方面,要彰显正外部性,如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优质优价的价格、产权、财税、金融、消费等政策以及配套的考核激励、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收益获益制度安排,兑现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价值,让生态环保为经济发展做加法。同时,加快建立完善让改善环境者得利的政策制度,形成正向激励。

  “八八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先行探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何显明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是浙江在着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战略。习近平同志在提出和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的一系列前瞻性思考,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支撑。

  活力浙江: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八八战略”在科学分析浙江发展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围绕突破制约浙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以新发展理念、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动能、开辟新增长点、推动新发展。

  法治浙江:全面提升区域治理法治化水平。“八八战略”以“法治浙江”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法治”上升到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高度,其目标是确保浙江的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先行先试的贡献。

  文化大省:全面增强区域发展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习近平同志曾全面研究部署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工作,后来省委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争取使浙江成为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

  平安浙江:以新的稳定观开创社会大平安格局。2004年,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建设“平安浙江”中的“平安”,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以“大平安”理念、新稳定观为指导的“平安浙江”建设,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绿色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探索。2002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5年,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绿色浙江”以及之后实施的“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

  把坚定“四个自信”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陈培永

  “四个自信”是贯穿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精神主线。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支撑我们的“四个自信”。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何值得自信,把坚定“四个自信”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值得自信。这是因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美好社会愿望与客观历史进程的有机统一,它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并找到了实现崇高目标的科学方法,因而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值得自信。这是因为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勇于开拓创新,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能量。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何值得自信。这是因为它是与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我们党还把保持制度稳定和推进制度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注意处理好制度稳定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发展。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值得自信。这是因为它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植根于中华大地、历史土壤,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应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用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 赵 瑜

  理想信念体现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提供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固本培元,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今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就要落实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胜利之本,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正因为拥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我们党才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谱写了“只要主义真”的热血诗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为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彰显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创新力量,以敢为人先、搏击潮头的干劲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挥写了“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壮丽篇章。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青年人实现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青年应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将个人愿望、个人梦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红船精神”引领新时代新航程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张 彦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穿越历史、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97年前,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如今,小小红船已成巨轮,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近百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党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当舵手,引领航向。新时代,“红船精神”激励着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率先当好“红船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红船启新程,信念更坚定。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坚定信念,由内而外体现出一种自觉的力量。首先,要有历史自觉。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瞻仰红船、回顾历史,我们对党的历史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其次,要有实践自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在实践中真抓实干。“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都贯穿着一个“实”字、彰显着一个“干”字,激励我们攻坚克难。最后,要有理论自觉。当前,党员、干部尤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动力,具体表现为改革创新力、精神驱动力、价值引领力。首先,“红船精神”提供了强大的改革创新力。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其实质就是改革创新。其次,“红船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其实质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最后,“红船精神”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力。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与时代共同前进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团长 田博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时代重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与时代共同前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心怀美好梦想。我曾在宣讲时问过青年们一个问题:30年后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年的梦想什么样,中国未来的面貌就会是什么样。青年人对祖国未来的梦想,应该建立在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和自觉实践上。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时代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奋斗,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树立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对于青年信仰的形成尤为重要。解决好理论自信问题,青年人在其他方面的困惑就可以更好得到解决。当代青年理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当代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为梦想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到知行合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青年的成长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面对的挑战也更加艰巨。青年人更要在学习和实践这两门功课上下功夫。长期以来,在基层一线边调研、边宣讲,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推动青年讲师认识中国社会的有效做法。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成长的良师。青年人要把学习作为人生首要任务,把实践作为砥砺品质的课堂,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脚踏实地、不懈追求,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作真贡献,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发言稿

https://m.cqwcsy.com/zuixinzhuanti/82054/

分享

热门关注

时代楷模2023年十大人物(通用9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演讲稿集合3篇

时代楷模

关于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十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九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10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通用3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六篇

时代楷模

2023年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范文三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优秀三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及个人感悟范文(通用6篇)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