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

2019-12-17   来源:时代楷模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欢迎阅读。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第一篇】:读祝智庭教授的《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有感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该文聚焦技术正在引起哪些教育变革、为何说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如何善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三个问题,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六个方面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从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学习生态、增加学习机会五方面阐释技术促变教育基本原理;基于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互动结构分析,从教育需求/问题、技术可为因素、社会-教育可为因素构建三维空间分析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点;构建技术水平、心力投入二维空间提出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策略;并主张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最后从教育文化的视角阐明技术促变教育的实质。

  祝智庭教授的文章从四个方面道来:聚焦技术正在引起哪些教育变革、为何说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如何善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三个问题,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六个方面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从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学习生态、增加学习机会五方面阐释技术促变教育基本原理;基于信息技术—社会—教育变革互动结构分析,从教育需求/问题、技术可为因素、社会—教育可为因素构建三维空间分析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点;构建技术水平、心力投入二维空间提出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策略;并主张以智慧教育引 领信息化教育变革;最后从教育文化的视角阐明技术促变教育的实质。

  我们目前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教学实施也是一种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思想上的变革,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其次是技术上的变革;再者, 新课程教学实施也是一种变革,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为之不懈努力。改革有阻力,有失败,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及使用新技术。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第二篇】:学习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随笔

  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学习,知道了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是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六个方面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从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学习生态、增加学习机会五方面阐释技术促变教育基本原理;如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终于迎来了信息时代,现今人们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产物了,大量的移动终端出现,如手机,支持移动终端的软件也层出不穷,让我们随时随地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信息技术也使现在的教育和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第三篇】:不能为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是那么凝重,因为它将承载着历史的责任,拥有历史的分量;它又是那么光亮,因为它浓缩着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哲学的智慧。

  然而,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又变成庸俗而又神化的名词,什么人都可以大谈课程改革,只要谈这个课程改革你就可以因之而生辉;只要你大唱课程改革,你就仿佛是一个教育教学先锋,你就是一个教育超人。

  什么是课程改革呢?在武大培训课上发言时,我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大课题,只有是真正的教育教学理论家和实干家才有资格谈论课程改革。”

  当时,有位专家听了,无端地面红耳赤起来。接着,这位专家这么描述:课程改革并不神秘…。。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进行研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研实践与教学“创新”——这,就是课程改革。

  这种缺少思辨逻辑的定义让我感到难以理解。一辆载重自行车,你把它简化为轻便自行车,这是改革;一辆固定三角架自行车,你把它转化为折叠自行车这是改革;一辆人力自行车,你把它装上电力成为轻便电动车,这才是改革!

  然而,你只是把那辆载重自行车紧一紧螺丝,换换车胎,甚至只是添上几根鸡毛或者是添上彩灯挂上彩旗什么的做做秀,这也能叫改革吗?

  所谓课程改革,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体系,课时课程规划体系,课程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它是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与布局。

  这是一个大课题。研究这个课题,你必须具备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你必须有广阔的视野,熟知国内的教育教学实情也要熟知国外教育形势;你必须通晓教育的过去、现在,并能预估教育的未来。这样,你有可能具备研究这一大课题论研究能力。

  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现实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这样你才能具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劣甄别能力。

  没有这两个基础,你有什么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作为本钱来谈论课程改革呢?

  同时,只懂理论而无实际经验去谈改革,必然是纸上谈兵;只懂实践而无理论基础去谈改革,必然是盲人摸象。所以,要想进行课程改革,你必须的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理论家,又是实干家。

  课程改革不是过家家。

  回想这两天,几个专家大谈“课程改革”,并无多少新意。

  首先,所举事例充其量只是对课堂教学教研实践中的一个小小点滴,这怎么能以点代面地称为课程改革呢?

  其二,即使这样做是课程改革,那么就其所谓的“课程改革”内容而言,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改革呢?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追求整体效能的提升;一切改革行为都是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提升整体效能。

  对于这一内容,如果前人留给我们教学模式已经很好,很有效,是积淀下来的经典,你有改的必要吗?

  同时,你对这一内容进行改革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你改出的效果反而不及以前的效果,这样的改革有意义吗?

  其三,如果不计效果地去进行所谓的改革,那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吗?那不是为了课程改革而去课程改革吗?

  什么是课程改革?昨天,几个县市的代表在汇报本地区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时,都在积极地展示本地区是如何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什么什么的成效。大有课程改革遍地开花处处硕果之势。唯独没有对其课改内容进行辨证地分析与历史的评价:

  1、针对课程改革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利与弊?

  2、针对这些弊端你如何整合、创新?

  3、针对其利我们如何继承,如何弘扬?

  4、你对改革前后的综合效能的对比与反思?

  根据汇报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各地的课程改革都是哄哄而上的课程改革能有多少意义呢?这种为课程改革而谈的课程改革的交流又有多少讨论课程改革的价值呢?

  “改革”二字,是那么凝重 ,因为它承载着教育历史的责任;又是那么闪光,因为它的成果必将为教育的未来增添光彩。当你的行为与成果既无历史的分量,又无对未来的影响,配称改革吗?

  更可笑的是,一些新秀,既无我们教改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丰富阅历可作为对比甄别好坏的感性材料,又无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以便对于教改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更无广阔的教育教学视野以便对教育教学形势进行有价值的前瞻与预测,跟着“改革”教授们鹦鹉学舌地,特别起劲儿,天天嚷着要改革改革的,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劲头儿,真是要让人啼笑皆非。这种盲目的运动能叫改革吗?

  当然,也有一些身手不凡的“大家”畅谈“改革"的, 监利的某某校长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改革",既有"分量",又有“影响”。据她说,她每年要搞一两次小活动,两年要搞一次大活动,资金投入小活动少则几万,大活动多则好几十万——原来,在她看来,搞活动就是课程改革!据她说,有一次活动,仅从昆明空运鲜花就花了九万多!哎,这也叫改革吗?这叫烧钱!

  她说:当然,这类花费不需要学校花钱,可以把成本化解给学生家长,从昆明空运回来的鲜花都卖给了"热心"的学生家长。听了这些,内心的良知驱使着我身不由主地诘问了她:这叫化解吗?这叫"强迫搭自愿"式的流氓式分摊!这叫改革吗?这叫教育流氓式的折腾!这种高消耗的“时装”走秀,也叫改革吗?

  课程改革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是那么凝重,因为必将承载历史的责任、拥有历史的分量;他又是那么闪亮,因为它应该是理性思考的浓缩,充满这哲学的智慧。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在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与弘扬,对传统内容不足的成分加以优化与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同时,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降低成本,提升功效。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地为了课程改革而去进行所谓的课程改革,更不能为了所谓的课程改革而去强走几场华丽的时装秀。

  专家们,新秀们:请你们敬畏一下教育改革,好不好?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第四篇】: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浪潮也风起云涌,各国不断地在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各种成功教育变革经验,也在不断思考着不同的教育变革中的共性。在轰轰烈烈的变革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每一个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争取做强有力的变革动力,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杠杆作用会更大”。另一方面,教育变革的不断进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育变革的契机下,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背景与引子,分析当前教师“研修”现象

  现如今,教师问题何以越来越迫切?以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的教育时期,古代为师不易,但从教不难,面对的对象是少数,如今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全面的,虽为师不难,但从教不易;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组织形式从简单到复杂;普及教育古今更是存在着较大差异。当前老师的压力在于:1、社会的期待较大;2、中国家长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3、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期待差异。分析其原因为动力机制欠缺、反馈机制不健全,这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再说好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学规范以内容传输为主,课堂程序内容分析与把握在重难点知识和板书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重教学效率,方法与模式,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与结构,课堂教学的活动程序和组织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理解重在理念与策略,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机制,自主地、开放的、形成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各组织。

  是呀,面对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变革与老师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单为培养教师的能力而进行教育变革,更不是一味地进行教育变革而忽略了教师的发展。引用电影台词中的一句话“忘记所有的招式将敌人打成乱泥,就成了上成的功夫”,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也是一样,忘记所有招式就改革了,老师、校长不缺“九阳神功”,缺的是功力是否增加,就像王教授所说:“麻烦可以造就名师名校”。我们要在麻烦中不断成长,我们更要用生命去吸取理论支撑,真正让新基础教育的“新枝”不断葱郁。

  二、教师研修与发展、问题诊断与实践路径

  1、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

  采用讲座、短期课程、到大学研修、工作坊、研讨会、自我主导地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法不断为自已充电。但讲座虽好组织,人数多,但不能解决实践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任何学习的过程中要搞清:理——例——立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促进老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采用写教学反思、写日志、写自传、讲故事、信件交流、想象(课)、专业发展自我规范、个人教育录像观摩等,我们要懂得叙述的价值就是再组织、再创造,通过教学实践的改善,录制自己的课,看自己的课来提升自己。上课的最大关键点不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在于我们服务的对象上。写教学反思基于“惊异”的反思,我们采取:“行动——回顾行动——分析到主要问题所在——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新的尝试”五步法反思程序来实现,真正达到反思——重建,思——行结构化,在写教学反思过程中应该寻找具体的反思对象,就更应该将反思结构化,例如:目标、问题、原因、改进方法等,连续若干次就反思对象进行反思达到积累效应。

  3、促进学校文化或教师文化的改进。

  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改进

  主题式“重复性”交流

  特定标准的反馈和“冰固”机制

  4、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关系密切,教师在变革的形势下,要具有完整的话语系统和完整的评课系统方能达到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概念框架。

  教师发展需要理论滋养和实践磨练,但当前身处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又有其特殊性。首先,处在变革进程中的教师,着重于对新的教育观念的认可和接受,着力于对固有的熟练的观念和行为系统进行改造,他们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其侧重点在“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的关系上。其次,教师发展所要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必须能解决理论的有效“内化”问题,即能为教育理论更好地转化成教师变革实践的力量扫除障碍。再次,教师发展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要能解决目前各种常规教师培训路径中出现出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如教师培训占用时间过多、增加教师负担、培训内容和实践相脱节等。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发展路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困难是如何将新基础教育理论融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等工作中去,新基础教育中的成事成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才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目标。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第五篇】:对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学习体会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我对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全新的理解。我校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要做到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中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中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转变,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目标。我校从2002年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没有计算机,到有计算机,到电脑室小型局域网络,再到计算机校园网络;从单机操作,再到教育资源(CAI—I网络课件、学件)共享,教学手段的飞跃给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广宽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走向多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等各种信息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观课随笔

https://m.cqwcsy.com/zuixinzhuanti/36651/

分享

热门关注

时代楷模心得体会五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及个人感悟精选五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通用4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范文(精选五篇)

时代楷模

2023年时代楷模人物事迹【汇编三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范文五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邱海波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演讲稿(锦集4篇)

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范文(通用3篇)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演讲稿锦集五篇

时代楷模